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短期投資?想贏?

2008年11月25日
東尼

環球金融市場到底出了甚麼問題?有人說,問題的根源是貪婪。這樣說雖然沒有錯卻抓不癢處。例如,行政總裁拿公司的資金作賭注,可能還有其他原因。

對於一間公司的掌舵人來說,無論是1億美元還是2億美元的年薪,實質意義的分別其實不大,能賺取1億年薪的人不會貪心額外1億的收入,「面子」才是真正的重點。不是貪婪,不是妒忌,而是「面子」,是好勝心。

「想贏」是人性的一部分,追求更高利潤(和花紅)本來就是人之常情。大至上市公司老總為公司賺錢、員工在公司裏爭「上位」,小至想在哥爾夫球場上爭贏、在卡拉OK房裏展示歌喉,背後「想贏」的心態其實如出一轍。

「想贏」的心態令不少公司過度擴張,監管機構又坐視不理,結果到了現在才痛苦地收拾殘局。AIG和花旗就是最佳例子,其他公司不勝枚舉。

最麻煩的是,公司要「現在」賺錢,高層要「馬上」有花紅,結果把重點放在短期的利潤,而忽略長遠的回報。當短期利益和長遠回報發生衝突時,前者往往凌駕在上,結果反而損害公司長遠的賺錢能力。

這種現象在股市裏尤為明顯。我不斷批評短線交易的壞處:不單單是投機客,甚至連國際知名的機構投資者犯上同一錯誤。在世紀之交的科網泡沫裏,我不斷笑所謂的「即日鮮」買賣;近年很多堂堂大公司竟然不斷用自己的資本炒賣,實在叫我驚訝不已。

交易所的管理層也是罪魁禍首之一。他們不斷下調交易成本和佣金,令交易變得更容易進行,間接把股市變成賭場。買家可以輕易「今天買、今天賣」,造就了一大批短線投資者,專注短期利潤而不顧長線回報。

證券行不斷降低佣金,不再側重於佣金收入,直接自行買賣變成了最重要的生意(當然,沽空和孖展利息收入也是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在如今的市況裏,證券行裏自然出現大量冗員,再加上貴租的煎熬,實在是雪上加霜。

多數投資者都太過看重資本增值而忽略股息收入,研究公司時往往不顧派息金額。這種現象在美國尤為嚴重,皆因稅務法規根本就不鼓勵上市公司派息。在科網狂潮的年代,很多公司的交投活躍,但其實這些公司從來都不會(或者沒有能力)派股息。

香港的股市向來波動如過山車,股價上落早已取代股息回報成為投資者的首要考量。很多時投資者利用股價上落所賺的錢,往往比收到的股息還要多。低廉的買賣佣金,再加上香港不像英美般設有資本增值稅(不過即使有也很容易避過),直接鼓勵投資者不停進進出出。

我自己也是資本增值的得益者,因此不反對投資者看重股價的升幅,但重點應該放在長遠回報而不是「即日鮮」式的升幅。我以前也是一個賭徒,是賭場、馬場的常客,因此要我反對賭場,其實一點說服力也沒有。

要避免股市變成賭場,必須令投資者養成長線投資的習慣,當局必須增加交易成本來懲罰投資者。這需要從監管做起,然後培養下一代(不單是今天的投資者,而是下一代的公司高層)有一個正確的投資觀念。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