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

投資國內房地產的一點見解

GM100話:「我雖然從來未在這裏留言,但看見Monica想在國內投資,我也想給你點意見,我從 1995年開始跑大陸,基本上全國各地都去過,對國內算是有一点認識。

「1.如果你純是從投資角度出發,全國的大部份省會城市都可考慮 ( 西藏、青海等例外 ),就是較窮的省份,省會
的城市建設和經濟活動亦不會差到那裏,樓價有上升動力,就是新疆的烏魯木齊和內蒙的呼和浩特這些偏遠城市,這十幾年投資房地產的,亦令不少人發了財。全國除了那四大城市外,最贵的也不過10000—30000一平方 ( 即 1000—3000元/呎 ),今天在當地來講是天價,但以今天國內發展的速度,真是高處未算高( 就像香港的 七、八十年代一樣 ),持貨十年,翻1至 2倍是極有可能的事。」



「2.買樓是人生大事( 不管自住或投資 ),因為別人的喜好不一定是你杯茶,因為買樓除了考慮它的升值能力,還要考慮它的出租回報,你對這個城市的喜愛,有些地方你不喜歡,有物業在那裏你都會覺得不舒服,除非你有很多物業,否則你今天投資的物業, 出租多年後,可能有一天你自己都會住進去。所以你最好實地考察,多去幾次。」



「3.我們在國內買樓等如隔山買牛,而且地產商良莠不齊,就是大的發展商也不一定會好的,最好不要貪便宜買樓花,最好買剛落成,有實樓可以看的新樓,因為你看了會安心,就算買贵了一些,長線來說,回報還是會跑赢那些劣質樓。因為國內的保養問題, 舊樓的質量都有一定的問題。」



「4.選擇城市的問題,四大城市和其他省會城市各有優点,上海和北京,雖然贵些,但有租金回報抵消一些費用,因多外資,租出較易,而且你租給這些公司,自己都放心些。如選擇省會城市,入場費會低些,回報百分比未必差得過上海和北京,但你的租金收入可能會有問題,因為外資不多,當地的有錢人大多有自己的房子,中等收入的人,根本租不起你的房子。」



「5.如果考慮上海和北京,上海又比北京好些,因較接近港人生活習慣和口味,而且是全國最安全的城市,那些天價房子根本不要碰,風險高也。可考慮地鐵沿線靠近地鐵站的地方,上海地鐵眾多,最好選1,2號線,有些路線 (如 9號 ),終點站可能重遠過屯門。地鐵沿線有些地方的價錢比那些中心点如徐家匯和陸家咀便宜一半,風險較細,有些網友推介的莘庄是不錯,因為它在1號線上,而且是1號線的終點站,較易上車 (上海的地鐵真是廹到你唔信 ),而且莘庄是一個新區,區內設施齊備,但十多年前,這裏只是一個農村而已。但買上海的樓就要注意室內的佈局間隔,上海的房子外表漂亮,但室內的佈局大多很不合理 (那些極豪的樓如新天地當然例外,最近一、兩年的新樓亦有些改進 ),連其他小城市亦不如,港人多看不順眼,例如它的厕所設計很多都是沒有窗的,我兩年前在古北看過一個和黃新盤,都是這樣的,而且質素不見得怎樣,所以不要相信名牌,要實地考察。古北以前亦是一個不錯地方,有小台灣之稱,因為很多台灣和韓國人眾居,但近年不覺得怎樣,因為畢竟沒有地鐵站,而且室內的設計都不是太好呢。」



「6.至於其他省會城市,如果要買就要買最好的地段,因為它們的天價,對我們來講仍不算很贵,至於選那個城市,就要看你的個人口味了,個人覺得成都,重慶,青島,大連都不錯,成都兩年前曾被選為全國最快樂的都市,這個城市不太大,亦不太小,天氣怡人,生活悠閒,市民肯消費,但又有一定的經濟動力,很多港商都喜歡在這裏投資,有位飲食名家古鎮鍠亦有在這裏投資餐館。重慶是一個山城,有点像香港,樓市熾熱 ( 看它的樓房高度就知道 ),經濟強勁,缺點就是四大火爐之一,但我在 40 度時去過,並沒有想像中熱,而且現時很多北方城市夏天亦達 40度的高溫。大連和青島雖然不是省會,但勝在乾淨,風景市容好,大連是東三省最適宜居住的城市,所以東三省的有錢人都喜歡在那裏置業,房價有上升動力,青島的風景好更不用說了,當然,上海附近的江浙大城市如杭州,蘇州,無錫,南京,常州因為距離上海近 ( 半小時至兩小時的車程 ), 但房價卻與上海有一段距離,都是可以考慮的。」



「7.中介問題---公司大小不是問題,港資公司亦沒有特別優勢,主要是看跟你那位 sales或經理有沒有本事,一些小公司的老闆又有本事,跟得又貼,做法靈活,並不比大公司差也。」

source: http://investmentclass.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553574

2010年9月2日星期四

何謂「發水」?

上回提到筆者在整合業權出售時因遇到新樓和舊樓在建築面積及實用率上有差異,而令舊樓業主把手上舊樓出售以換新樓的意. 欲減低。今回筆者會嘗試解釋這差 .

http://www.centalinesurveyors.com.hk/download/observer/2007/observer20070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