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9日星期六

簡卓峰談港股下跌八大原因及技術提示

為何不能睇好恒指周表現?共有八大原因:

一、前周「穿頭破腳」向淡,而上周再以陰燭下跌,反映本周一勢弱持續。

二、STC及雙重STC(SLOW)%K均低於%D,勢弱。

三、DMI的+D1低於-D1,勢弱。

四、MACD的M1低於M2,勢弱。

五、9RSI低於50點,其中C低於E,勢弱。

六、10天線低於20天線,勢弱。

七、恒指低於SAR,勢弱。

八、OBV利淡。


即市期指以一分鐘圖陰陽燭配保歷加通道、9RSI、STC(SLOW)、DMI及MACD,效果很好,例如升破通道中軸,STC及 MACD也現向好,則以中軸止蝕追入,如RSI超買,配合陰陽燭回吐;
如跌穿中軸,STC、DMI向淡,則以中軸止蝕沽空,RSI跌至超賣平淡倉……,也適宜波動大的窩輪及牛熊證,如波動一般,則以五分及十五分鐘圖較佳。

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短期投資?想贏?

2008年11月25日
東尼

環球金融市場到底出了甚麼問題?有人說,問題的根源是貪婪。這樣說雖然沒有錯卻抓不癢處。例如,行政總裁拿公司的資金作賭注,可能還有其他原因。

對於一間公司的掌舵人來說,無論是1億美元還是2億美元的年薪,實質意義的分別其實不大,能賺取1億年薪的人不會貪心額外1億的收入,「面子」才是真正的重點。不是貪婪,不是妒忌,而是「面子」,是好勝心。

「想贏」是人性的一部分,追求更高利潤(和花紅)本來就是人之常情。大至上市公司老總為公司賺錢、員工在公司裏爭「上位」,小至想在哥爾夫球場上爭贏、在卡拉OK房裏展示歌喉,背後「想贏」的心態其實如出一轍。

「想贏」的心態令不少公司過度擴張,監管機構又坐視不理,結果到了現在才痛苦地收拾殘局。AIG和花旗就是最佳例子,其他公司不勝枚舉。

最麻煩的是,公司要「現在」賺錢,高層要「馬上」有花紅,結果把重點放在短期的利潤,而忽略長遠的回報。當短期利益和長遠回報發生衝突時,前者往往凌駕在上,結果反而損害公司長遠的賺錢能力。

這種現象在股市裏尤為明顯。我不斷批評短線交易的壞處:不單單是投機客,甚至連國際知名的機構投資者犯上同一錯誤。在世紀之交的科網泡沫裏,我不斷笑所謂的「即日鮮」買賣;近年很多堂堂大公司竟然不斷用自己的資本炒賣,實在叫我驚訝不已。

交易所的管理層也是罪魁禍首之一。他們不斷下調交易成本和佣金,令交易變得更容易進行,間接把股市變成賭場。買家可以輕易「今天買、今天賣」,造就了一大批短線投資者,專注短期利潤而不顧長線回報。

證券行不斷降低佣金,不再側重於佣金收入,直接自行買賣變成了最重要的生意(當然,沽空和孖展利息收入也是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在如今的市況裏,證券行裏自然出現大量冗員,再加上貴租的煎熬,實在是雪上加霜。

多數投資者都太過看重資本增值而忽略股息收入,研究公司時往往不顧派息金額。這種現象在美國尤為嚴重,皆因稅務法規根本就不鼓勵上市公司派息。在科網狂潮的年代,很多公司的交投活躍,但其實這些公司從來都不會(或者沒有能力)派股息。

香港的股市向來波動如過山車,股價上落早已取代股息回報成為投資者的首要考量。很多時投資者利用股價上落所賺的錢,往往比收到的股息還要多。低廉的買賣佣金,再加上香港不像英美般設有資本增值稅(不過即使有也很容易避過),直接鼓勵投資者不停進進出出。

我自己也是資本增值的得益者,因此不反對投資者看重股價的升幅,但重點應該放在長遠回報而不是「即日鮮」式的升幅。我以前也是一個賭徒,是賭場、馬場的常客,因此要我反對賭場,其實一點說服力也沒有。

要避免股市變成賭場,必須令投資者養成長線投資的習慣,當局必須增加交易成本來懲罰投資者。這需要從監管做起,然後培養下一代(不單是今天的投資者,而是下一代的公司高層)有一個正確的投資觀念。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

2008年11月24日星期一

中國經濟三年起不來

2008/11/24
陶冬

美國金融——全球衰退——中國實體經濟——中國金融/資產價格,這是筆者對次貸危機傳入中國路線圖的一個揣測。中國處在傳導鏈末端,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來得較遲,並不等於不來。

金融海嘯震撼性的破壞力,來自“去槓桿化”。在現代社會,企業經營、資本運作都離不開借貸,部分消費性支出也越來越多依賴借貸。長期過度的流動性和過低的資金成本,使人們的風險意識日趨淡薄,負債比率越來越高。一旦形勢逆轉,銀行突然抽緊銀根,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可謂觸目驚心。

在金融市場,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的倒閉,摧毀了銀行借貸的信心。它們不僅拒絕拆出新的貸款,甚至收回已借出的資金。金融市場運作,相當程度上依靠借貸來槓桿投資,銀行突然收緊銀根,迫使猝不及防的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強制性平倉套現,價格劇烈波動,又反過來加深了銀行對風險的恐懼,進一步緊縮銀根,造成市場恐慌性拋售。

歐美實體經濟“去槓桿化”才剛剛開始。由於債市融資困難,銀行風險意識高漲,美國的兩家汽車銷售商先後調高汽車信貸的評分標準,變相將超過46% 的消費者拒之於汽車貸款的門外。美國汽車銷售本來就十分疲弱,再將近一半潛在買家“去槓桿”,銷售情況勢必雪上加霜,失業壓力勢必大增。更多人失業,又會令銀行進一步收緊按揭貸款、消費信貸的尺度,形成惡性循環。

次貸危機、金融海嘯、全球衰退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已經開始凸顯。中國出口業已經困難重重,A股市場也受國際市場氣氛影響。關於這些已有許多文章,在此不再贅述。

出人意料的是,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對中國國內經濟的投資決定衝擊甚大。在“直擊華爾街”等媒體飽和轟炸下,企業家對經營前景日益審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非政府投資,幾乎一夜間停頓,中國經濟面臨著失速的危險。

在需求突然軟化之下,筆者認為,中國經濟進一步大幅放緩難以避免,銀行可能在今後兩年面臨2%~4%的新增不良貸款,中小企業、材料工業、房地產業均面臨倒閉潮,消失多年的三角債問題也可能死灰復燃。

針對經濟失速,中國政府宏觀政策已由“從緊”轉為“寬鬆”。財政政策推出四萬億人民幣的刺激措施,是大手筆。儘管數字多含水分,但仍有不少新項目列入其中,在國際上獲得一致好評。近來地方政府大上基建的勁頭比中央政府還足,幾年未被中央批准的項目現在在各地紛紛上馬,而且勢頭甚猛。以此中國經濟增長跌破6%的風險基本已經消失。但是沒有了賣地收入的地方政府財力有限,一輪擴張後資金短缺必成為基建的瓶頸。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從來沒有一次是依靠政府基建,將經濟推到8%以上的。上世紀末朱鎔基曾大搞凱恩斯式的財政擴張,然而中國經濟重新起飛還得靠房改的成功。換言之,財政政策可以穩住經濟,但是重回雙位數增長,需要靠強勁的消費或出口。

2009年,銀行信貸額度可能有近年罕見的大幅增長,利率也會大幅下降。然而銀行則可能出現惜貸現象,對政府的貸款呼籲,銀行會“積極擁護,審慎行動”。換言之,中國將面臨發達國家已經直面的難題:政策利率下調和流動性注入到銀行便“行人止步”。銀行的舊貸款到期還回,新貸款卻未必批出。商業化改革上市後的銀行可能第一次自主收縮銀根,而時機卻發生在企業最需要貸款,政府最需要刺激經濟之時。銀行貸款從來都是錦上添花,很少有雪中送炭的,這一點相信在今後 “去槓桿”過程中,企業和個人會有所體會。

從農民工大批失業,大宗消費全面疲軟和私人投資意欲低迷來看,筆者相信,中國經濟明顯失速大局已定。如果統計數字不受人為乾擾,中國經濟增長可能面對的不是“保八”,甚至“保七”的戰鬥。銀行“去槓桿化”會加深經濟調整的深度和長度。

中國經濟何時才能複蘇?首先必須強調的是,年均10%以上的增長並非中國經濟的常態。上一輪連續5年10%以上的增長,是在兩個超級因素下取得的。第一個超級因素是貿易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這個因素帶來經常項目順差的爆炸性增長,帶來了流動性氾濫,帶來了資產價格飆升。第二個超級因素是城鎮化和房地產熱。房地產具有強大的乘數效應,拉動了材料、家電、金融、中介等50多個行業發展,並促成了一次巨大的重化工業產能擴張。在現在這個時點,筆者看不到讓任何新的超級因素可能在近期冒起。政府推出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其它擴張性政策,也許可以將經濟穩定在8%左右,不過如果沒有超級因素,10%的增長很難再現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歷了三個經濟周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經濟增速曾有5年達到10%以上,當時的超級因素是農村改革和鄉鎮企業興起。當“價格闖關”失敗後,經濟迅速失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上半期,中國又出現連續5年10%以上的經濟增長,小平南巡所帶來的市場化革命、外資湧入是那時的超級因素。亞洲金融風暴為這輪擴張打上了休止符。本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再有連續5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加入WTO和房地產熱乃是本輪經濟增長的新超級因素。次貸危機爆發和全球去槓桿化,也為中國炙熱的經濟澆了冷水。

每次經濟高速增長之後,中國經濟往往有3~5年的偏低增長,伴之以經濟結構調整、增長模式調整、經濟體制調整。今後幾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會持續低過潛在增速,通縮風險明顯上升,企業盈利出現倒退,失業(尤其是農民工失業)上升。如果這個判斷是正確的,相信房市、股市都難見可持續的資產價格反彈。

2008年11月22日星期六

金魚缸尋寶

2008年11月21日
東尼

還等股市見底?你以為自已有先見之明?祝你好運,光陰不留人,底部已經一去不返。

當股市回升300%、匯控(5)企硬300元的時候,無論是75元還是60元入市分別都不大。我絕對有信心匯控會升至300元,只不過不知道何時而已,要等 10年也不出奇。由於匯控讓投資者選擇以股代息,所以10年後發行股數應該比今天多,股數增加可能會對股價構成壓力,因此我不知道那時候匯控需要多少盈利來支持股價。

上述的說話同樣適用於中移動(941)和恒生銀行(11)。前者的股價是65.5元,後者是86.5元,兩者都非常吸引。恒生的股息率是7.3%,應該可以維持不變;中移動的往績息率則是3.3%,今年應該會更多。

毫無疑問,現在是入市的時間,剩下的問題不是「應否買」,而是「買甚麼」。我建議投資者整理一下組合,買入有良好基本因素的高息股,「換馬」至一些你信任的股票。

不要理會賬面虧損,不要感到失望,不要止蝕離場,堅決持有下去,讓今天的虧損變成明天的利潤。你的股票是打折扣買回來的,這折扣遲早會反映在股價上。

在樓市裏,所有物業的跌幅基本上和大市同步;股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恒指跌了六成,而大部份股票的跌幅也差不多是六成,這現象在成份股身上尤其明顯。當然,個別投機股的跌幅可以高達八成,而穩健的中電控股(2)高見70元後跌至51元,跌幅只有28%。股價的跌幅和風險之間有很大關係。

如果股市再跌的話,我會再跳進金魚缸尋寶。A50中國基金(2823)自去年10月、11月左右的26元一口氣跌至今天的9元,明顯跌過了火位,在股市反彈時將會有不錯的升幅,我會考慮吸納博反彈,目標升幅三份之一至15元。事先聲明:我通常都不會短炒,不過鑽石組合有部分資金會用作短線交易。

除了A50中國基金之外,我還會考慮與恒指掛的盈富基金(2800)。我對這隻股票有絕對的信心,買盈富是香港人的最佳投資,是完全不懂股票的門外漢也應該買入的股票。即使不斷有壞消息,我仍然有信心盈富會回升,而且隨時可以反彈至15元(即使彈至15元我仍然不會考慮沽出)。相較之下A50基金仍然有一點投機的味道。

近來我還在觀察港交所(388),現價非常吸引。港交所是一隻比較波動的股票,從最高位重挫大約八成,潛在利潤會比其他股票多,跌幅也就當然比大市多。如果跌至50元以下我應該會買入。

我也在考慮買入宏利金融(945)。股市對宏利非常殘忍,宏利從最高的355元跌至130元,跌幅65%和大市相當。唯一的問題是,我認為保險產品銷售會在未來6個月放緩,宏利似乎未會有甚麼好消息。

我心動想「溝淡」跌幅巨大的瑞安房地產(272),但由於瑞房在組合裏已經佔有相當比例,我還是選擇按兵不動。還有國泰航空(293)低見6.98元後反彈至7.3元,我也心動想增持。創科實業(669)和廈門港務(3378)也可能是買入對象;後者一度低見5毫,之後反彈至6毫半,是一隻不折不扣的投機股。

如果明天股市再跌的話,鑽石組合可能會再跳進金魚缸尋寶。

2008年11月21日星期五

MACD

MACD 所 採 用 的 是 EMA ( 平 滑 移 動 平 均 線 , 本 欄 曾 作 介 紹
MACD脫胎自滯後指標移動平均線,所以帶有追蹤趨勢的特性,但其發明人Gerald Appel很聰明,他利用長短兩條平均線之差,使MACD亦具備擺動指標的先行功能,成為兼具兩種功能的工具。

MACD全名是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 Divergence,中文譯名不一,小邱覺得較易理解的譯名是「匯聚分離移動平均線」。今日先談MACD的構成和基本應用法。

MACD圖通常置於股價走勢圖下方,以0線為中軸。0線之上為正值,之下為負值。MACD圖有兩條線(亦可以有柱狀圖,日後再談),一條是MACD線,亦稱為快線,另一條是訊號線,亦稱為慢線。通過快線與慢線的相交,以及快線升越或跌破0線,炒友可以得到相當可靠的買賣訊號。

MACD線、訊號線和0線到底代表甚麼? 大家先看右邊的MACD圖,上面印有MACD12-26(9),那是發明人最初的「標準設定」(日後會再作討論),頭兩個數字,與MACD線有關,後一個數字則與訊號線有關。

0線之上代表強勢
Image

MACD所採用的是EMA(平滑移動平均線,本欄曾作介紹),12和26是指股價的12日EMA和26日EMA。每天將短期(12日)EMA數值減去長期(26日)數值,得出之差數點記於圖上,連成曲線,就成為MACD線。

當短期與長期EMA數值相等,相減得出的差數是0,此時MACD線就會處於0線。當短期EMA處於長期EMA之上,相減之差數是正數,此時MACD會在0線之上,代表強勢。若短期EMA在長期EMA之下,相減之差是負數,MACD會在0線之下,意味弱勢。


訊號線其實是MACD線本身的EMA,9是指MACD線的9日EMA。由於訊號線是MACD線的平均線,故對股價的反應必然慢過MACD線。當快線(MACD線)由下方升越慢線(訊號線),是利好的訊號;反之當快線由上方跌破慢線,則是利淡訊號。

右圖為中國人壽(2628)日線圖,今年3月12日綠色的MACD線由下方升越紅色的訊號線(A點),利好,意味調整可能完成。及至3月29日,MACD 線升越0線(B點),確認強勢,股價由22元迅速升上26元。其後股價整固,到了6月15日,MACD線再次由下方升越訊號線,並同時重上0線之上(C 點)升浪再起。本月1日,MACD線由上向下跌破訊號線(D點),股價亦展開調整。

‧MACD其實是短期EMA(平滑移動平均線)減去長期EMA所得出的差數。將每日的差數點記於圖上,就成為MACD線。

‧市況轉好時,短期EMA升得快過長期EMA,MACD線自然掉頭向上,這是最初級的利好訊號。反之,當市勢轉弱時,短期EMA會升得慢過長期EMA,MACD轉為向下彎曲,發出最初級的利淡訊號。

‧當短、長EMA數值一樣時,MACD線數值是0,剛好處於0線。當短期EMA數值大過長期EMA時,是強勢市,MACD處於0線以上的區域,故0線之上的區域可稱之為「牛區」。當短期EMA數值細過長期EMA時,屬弱勢市,MACD處於0線以下的區域,故0線之下的區域可稱為「熊區」。

‧將MACD線「平緩化」(smoothing),製成訊號線。兩條線一快一慢,當MACD線由下升破訊號線時,利好,是為「牛」;當MACD線由上跌破訊號線時,利淡,是為「熊」。


雙牛強勢 雙熊弱勢
Image
‧當MACD線處於牛區,並由下升破訊號線,即在牛區發出牛訊號,是為「雙牛」訊號。若MACD線在熊區,並由下升破訊號線,即在熊區發出牛訊號,是為「熊牛」訊號。在大多數情況下,雙牛利好程度遠勝熊牛。

‧MACD線在牛區內,並由上跌破訊號線,即在牛區發出熊訊號,是為「牛熊」訊號。若MACD線在熊區,並由上跌破訊號線,即在熊區發出熊訊號,是為「雙熊」訊號。在大多數情況下,雙熊利淡的意義大於牛熊。

在發出雙牛或熊牛訊號後,若MACD線向上拋離訊號線,兩者差距擴大,可稱之為「牛差距擴大」,代表向好之勢加強。反之,若MACD線升得慢過訊號線,兩者差距收窄,便是「牛差距收窄」,代表升勢放緩,或需要整固,而且更要提防演變為牛熊或雙熊利淡訊號。

‧在雙熊或牛熊訊號下,若MACD向下拋離訊號線,就是「熊差距擴大」,代表淡勢加劇。反之,若MACD線跌勢轉緩,與訊號線差距收窄,便是「熊差距收窄」,或有機會反彈,並應留意會否演變為熊牛或雙牛利好訊號。

雙牛、牛熊、雙熊和熊牛的例子見於右圖,相關的買賣策略下周再談。

等大調整才出手, 鎖定目標等低位

曾淵滄專欄(21/11/2008):

通用汽車一旦倒閉,破壞力不比雷曼兄弟破產小。根據美國國會辯論的內容來看,一旦美國三大汽車廠倒閉,失業人士將達250萬人,這包括直接的、間接的,直接的是汽車廠的僱員,間接的是整個供應鏈上的行業僱員、供應商、零售商、批發商、維修商、廣告商……還有,這麼多企業一起倒閉,銀行還得面對大量的壞賬。

實際上,布殊的任期只剩兩個月,但是他堅持原則,堅持自由市場經濟,不願意動用7000億美元的救市基金來救汽車業。不知道通用汽車有沒有能力捱到奧巴馬上任?美國政府該不該救汽車業,也引起全球經濟學家的大辯論。但實際上,多數經濟學家都分門分派,各自堅守自己的派別,芝加哥學派的支持自由市場,反對政府干預市場,自然反對救汽車業;凱恩斯學派的支持政府干預市場,自然支持救汽車業。不過,美國民意很肯定是支持凱恩斯學派,奧巴馬的勝利,民主黨能全面控制參眾兩院已經說明民意所向。

支持自由市場的人會說,政府何來金錢救市?加稅?不可能。不加稅,錢從何來?只好印鈔票。長遠而言,大量印鈔票必然造成通脹。

不過,凱恩斯會說:長遠而言,我們皆一命嗚呼,凱恩斯要解決的是眼前的事。

目前港股的整體水平,仍然比上個月底高一成至二成,因此,價格仍不夠低,沒有撈底的價值,但也不應該低估,最好還是在一旁觀望。

我比較有信心的,依然是與4萬億人民幣投資有關的股,重鋼(1053)、中鐵(390)、中鐵建(1186)及南車(1766)都不錯,只可惜目前股價已經反彈得太多,不妨耐心地等待出現較大幅的調整時才入市。要買,買一注就夠,不要玩甚麼分段吸納,分兩注三注入市,這是沒意思的,分段入市實際上就是溝貨行為。

2008年11月18日星期二

平均投資法今時今日卻值得開始

曹sir 2008/11/18
如何喺凋零鮋股市中搵到寶石?經過一年拋售,今年10月27日恒指見10676點已相當低,平均P/E只有七倍,已好接近2003年4月水平,或較 2007年10月鮋高P/E(二十三倍)低65%,係本世紀以來最低鮋P/E。
喺熊市中,股票無論好壞均難逃一跌;一旦牛市重臨,優質股最先反彈。
所謂平均投資法(例如每月投入一定金額),响牛市三期勿試,但今時今日卻值得開始。即使上市公司今年純利進一步回落,令熊市三期喺明年第二季才出現,今時今日分十二個月,每月投入一定金額資金進行平均投資法,長遠而言應該唔蝕底得幾多。
喺超級大熊市中亦不乏大型反彈,如冇心水股可吸納指數基金。

2008年11月15日星期六

陶冬: 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

以下為《21世紀經濟報導》的採訪
《21世紀》在國際危機的外部環境下,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和消費,分別受到了哪些影響?對於助推經濟增長,這三者哪個的作用更為關鍵?
陶冬:出口、投資、消費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基本上是並駕齊驅。其中,出口不僅給中國帶來了就業機會,也帶來了巨大的貿易順差,這一順差轉化為本土資金流動性,對中國資產價格上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全球同步進入衰退,出口這駕馬車急劇放緩,這一點在剛剛結束的廣交會的成交量中反映得很明顯。
投資是中國經濟中最不穩定的因素,同時也是中國產業更新換代的生力軍。此輪投資有兩大特點,一是2004、2005年重化工業產能的大幅增長;二是隨著城鎮化建設,和房地產相關聯的投資出現了爆炸性增長。這兩個星期我在華南、華東地區至少走了15個城市,一個重要的感覺是政府資助以外的民間投資一夜間消失了,民間投資減速是中國經濟告急的重要原因,也是我預告中國經濟增長在今後三個季度可能跌破7%的理由。出口和消費下降是意料之中的,但民間投資突然失速卻是意料之外的。從理論上講,由於資本項目不開放,金融海嘯對中國的實質影響有限,但為什麼在這樣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投資信心會出現如此大的波動?我想這跟媒體飽和轟炸式地報導金融海嘯有直接關係,對投資信心造成很大的打擊,企業家看不清楚今後12個月的經濟走向和營銷環境的改變方向,條件反射就是暫停不投資。
中國的消費雖不很強,但這幾年是穩步上漲的。不過今年6月份以後,大宗物品如汽車、家電的銷量急轉直下,這應該和財富效應有關。

《21世紀》:負利率會導致信貸需求增加,之前的降息繼續了負利率,對市場投資有拉動作用,會促使居民的消費意願和投資意願上升。在目前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背景下,利率槓桿是否是更有效的調控方式?降息對於投資和消費會產生哪些作用?
陶冬:中國進入了一個減息週期,但是否進入負利率,現在還說不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負利率不是投資股市或房市的充分必要條件。毋庸置疑,調減利率有利於降低資金成本,但如果企業看不清楚新形成的產能能否賣出去,能否帶來利潤,成本再低,它們也不一定會投資。對於個人也是一樣,利率下降代表購房成本下降,但如果人們預期房價是跌的,利率上的些微好處抵不上房價下跌帶來的資本金損失,買房人就不一定會跳入房市。以香港為例,1997年之後香港持續了五六年的負利率,卻只有在經濟重新進入上升軌道,投資信心恢復之後,負利率效應才能逐步發酵,經濟信心恢復後,資產價格才開始上揚。所以,負利率本身並不必然使資金流入股市、房市。如果宏觀經濟進入通縮,總體經濟的名義GDP是下降的,企業的名義利潤也應該是下降的,投資哪個行業都虧損,在這種情況下現金是王。只有在經濟復甦、名義盈利開始上升、需求穩步增加的時候,負利率才是投資的機會。

《21世紀》:在財政政策方面,您如何評價中央近期出台的四萬億的刺激經濟方案?
陶冬:四萬億的數字一出來,就引起了國際轟動。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財政刺激方案,而且是發生在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經濟活力最強的中國。消息出來當天,我至少作了了七八個機構投資者的電話會議,海內外反響非常強烈,大家都希望中國能夠成為本次金融海嘯中的一根救命稻草。中國刺激內需的政策的確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不僅表明了中國政府保持國內增長和社會穩定的決心,也顯示了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經濟大國。
但是,四萬億背後目前幾乎沒有太具體的項目,我們幾次電話會議都不約而同地問兩個問題:第一,四萬億當中到底有多少是新的投資項目,有多少是過去已經有的,被大家記入到過去的經濟增長或十一五規劃當中的?第二,四萬億是極其龐大的數字,到底誰來買單?儘管中央財政負擔比較輕,有能力通過發行國債來籌集資金,但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隨著土地銷售的消失,已經捉襟見肘了。那麼地方政府到底有多少財力來支持這一方案?銀行到時候會不會出現惜貸的現象?  
這幾天最有意思的不是四萬億,而是地方政府大量項目同時衝閘湧出。幾年來被中央政府壓住的項目,一下子全部激活,速度之快、規模之大,遠超出我們的預期。這個對短期GDP一定有刺激作用,但長期有沒有負作用,有待觀察。中國經濟最終復甦,必須依賴民間投資、個人消費或出口,基建拉動的增長質量未必高,但是短期對GDP還是有正面作用的,這在全球衰退中顯得尤為可貴。

《21世紀》:對於房地產行業,政府的一系列刺激需求的政策,是否會逆轉頹勢?保增長是否要保房地產行業?
陶冬:此前地方和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是這些措施目前看來效果有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上的努力不夠:第一,開發商現金流問題。中國的房地產兩年以前就有問題,現在也有問題,明年還會有問題,為什麼今天受到格外關注?因為開發商的現金流有斷裂的跡象,一旦斷裂,房地產價格就可能急跌,勢必影響消費和銀行帳目。第二,買房人的價格預期問題。在目前的價位上,多數買房人認為價格還會進一步下跌。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政府補貼一點,還是利率下降一點,都沒有辦法消除消費者對房價進一步下跌的恐懼。因此,儘管有五花八門的房地產政策出台,其對市場的實際支持效果不大。房地產面臨的問題是什麼時候擠泡沫,是要短痛還是長痛。
目前看來,由於中國經濟明顯失速,政府進一步打壓房地產的動力明顯下降,而更傾向於維持房地產價格的穩定。通過收入增長、經濟增長,使房價回穩到一個合理的位置。換句話說,不漲價本身就是一種調控,這也是目前政府的思路。另外,政府在普通房市之外,另起了一個政策性房市,這也降低了北京今後強力打壓商品房價格的動力。

《21世紀》:國際需求的下降,出口行業首當其衝。提高出口退稅率對於出口行業是否會產生根本的改觀?如何應對出口規模萎縮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對出口依賴程度很高的國內經濟來說,現在是不是“斷乳”的時機?
陶冬:如果以“斷乳”來形容中國的出口業,那麼中國出口這個孩子已經18歲了,還在喝奶。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加工廠,政府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全面保護出口業。但是,出口又是所有行業中創造就業機會最多的,它對於國計民生有著重要的支柱作用。面臨全球金融危機,我相信政府一定會做出調整匯率和出口退稅政策,來舒緩出口業的痛苦。
長遠來看,中國的出口業已經形成規模,再次大規模的跳躍式發展不切實際。而且許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出口產業,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結構性調整是必然的也是重要的。出口放緩不可避免,不僅僅是由於這一輪經濟周期使全球經濟進入衰退。
同時美國消費者的過度消費也已經成為過去,即便美國從目前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來,它的購買力也很難和過去十年相比,美國的貿易赤字也不會像過去那樣一路飆升。這從另一個角度要求中國必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來維持一個比較強勁的增長,經濟需要拉動內需。

《21世紀》:居民的消費需求是增長的重要引擎。目前,針對居民個人的減稅政策還未出台。降息使得居民的儲蓄收益降低,而資本市場目前還處在比較低迷的狀態,物價回落還需時間。哪些方面的政策,可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並從根本上增加居民的消費意願?
陶冬:內需並不是政府想刺激就能刺激起來的,個人消費的選擇權屬於消費者。中國老百姓從來不缺錢,減稅不過是給老百姓的儲蓄帳戶增加一點數字而已。如何將居民的消費意願拉上去,這是政府今後必須解決的問題。不同的措施針對不同的群體,如減稅主要是針對中上層收入者和城市居民,現金返則可以使更多的人受惠。不同的方案對於消費者有不同的刺激作用,但歸根到底還是調整收入分配。中國需要一個比較好的社會保障體制,讓老百姓無後顧之憂;同時房價需要有一定的調整,將老百姓的月供開支限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只有這樣,中國的消費才能夠長期持續下去。

《21世紀》:由於國際危機的影響,石油等原材料價格逐步回落,但是國內因為通脹帶來的物價高企還需要時間進行釋放。在當前的形勢下,對需求的刺激,是否會導致物價繼續上漲?在之前的高通脹的背景下,價格管制在短時期內控制了物價。現在是否是推行相關改革的最佳時機?
陶冬:我認為現在是推出生產要素價格改革的良好時機。今天如果把成品油價格和國際市場價格掛鉤、煤價電價聯動的話,價格都應該是降而不是升。當然,對政府來說,目前的困境不在要素價格,而在經濟下滑,它的注意力也全部在保經濟增長;但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中國的生產要素價格改革不應該再錯過這一時機。

《21世紀》:您對明年經濟的走勢有怎樣的預期?中國在這場全球金融危機中的作用如何?
陶冬:能夠達到8%就是一個莫大的勝利。如果五個月之前我說中國祇有7-8%的增長,那是一個很差的消息。但今天金融市場已經血流成河,全球同步衰退不可避免,我們倘能維持8%的經濟增長,維持社會安定,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果,也是對全球經濟的重大貢獻。但是,達到8%並不容易。因為目前很大一部分增長源出現了失速現象,尤其消費信心和投資信心明顯不足。政府如何利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組合,調動企業投資積極性和民眾的消費意願,是非常考功夫的。
全球經濟在今後三年都處於一個調整期,處在急降和惡性發作之後的複蘇期。這段時間,全球的需求都不會很理想,全球的信貸的“去槓桿化”過程仍將持續。如果中國能靠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來擴大內需,維持比較穩定的經濟增長勢頭,就是一個很好的結果。

2008年11月14日星期五

貨幣供應

中國10月底M2較上年同期增15.02%﹐市場預期增15.5%
2008年11月12日


政府週三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10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較上年同期增長15.02%。10月底M2供應量增幅低於9月底時的15.3%﹐也低於接受道瓊斯通訊社(Dow Jones Newswires)調查的12位經濟學家增長15.5%的預期中值。
中國央行(People's Bank of China)公佈的數據顯示﹐10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1,819億元﹔10月底人民幣貸款餘額較上年同期增長14.58%﹐高於9月底時14.48%的增幅。


那麼, M1,M2,M3 廣義貨幣 和 狹義貨幣是什麼?

貨幣供應 (money supply)

在 整 個 經 濟 體 系 內 的 貨 幣 總 量 。 香 港 貨 幣 供 應 量 的 指 標 有 3 個 :
貨 幣 供 應M1 是 指 市 民 持 有 的 法 定 貨 幣 ( 包 括 紙 幣 及 硬 幣 ) 與 銀 行 客 戶 的 活 期 存 款 。

貨 幣 供 應M2
是 指 貨 幣 供 應M1 所 包 括 的 項 目 , 再 加 上 銀 行 客 戶 的 儲 蓄 及 定 期 存 款 , 以 及 由 銀 行 發 行 並 由 非 銀 行 持 有 的 可 轉 讓 存 款 證 。

貨 幣 供 應M3 是 指 貨 幣 供 應M2 所 包 括 的 項 目 , 再 加 上 有 限 制 牌 照 銀 行 及 接 受 存 款 公 司 的 客 戶 存 款 , 以 及 由 這 兩 類 機 構 發 行 並 由 非 銀 行 持 有 的 可 轉 讓 存 款 證 。

在 這3 個 貨 幣 供 應 指 標 中 , 港 元 貨 幣 供 應 M1 的 數 字 有 明 顯 的 季 節 性 變 化 , 廣 義 貨 幣 ( 即 港 元 貨 幣 供 應 M2 與 M3 ) 則 沒 有 。 金 管 局 定 期 編 製 及 公 布 就 季 節 因 素 作 出 調 整 的 港 元 貨 幣 供 應 M1 及 其 組 成 部 分 ( 即 公 眾 持 有 的 現 金 與 活 期 存 款 ) 。

狹義貨幣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或有時叫M1,通常指所有的流通貨幣,支票及支票戶口的錢。
這個意思把金錢作為一種交易媒體了解。

例如,你袋中的紙幣及銀仔,你收到的支票,及你放在支票戶口中的錢,便會計算在M1之中,即是狹義貨幣。

廣義貨幣也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或有時叫M2,通常是指M1加上,活期存款、少於十萬元的定期存款和貨幣基金 。這種計算方法,是針對金錢作為一種貯存價值以及交易媒體,即是把你的購買力貯存起來。廣義貨幣供應量即是M2,是由全香港市民供應的,因為把錢存入銀行便會計算成M2了。


例如,你放在銀行貯起來的錢,放在定期的錢,你買了名外幣基金的錢,再加上M1,便是了。


M2 = M1+ 持牌銀行的儲蓄存款及定期存款+ 非認可機構持有由持牌銀行所簽的可轉讓存款證

這個定義較為廣泛,除了包括作為交易媒介的流通貨幣及活期存款外,還包括了發揮儲存價值功能的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及可轉讓存款證。要注意的是︰有關存款要由非認可機構持有才會計入m2內。

source: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12901649

2008年11月13日星期四

東尼: 底部、虧損?

2008年11月13日(感謝Johnson)

恒生指數現報14,000點,比最高峰的32,000點蒸發了56%。不過說真的,有多少人真的虧損了56%那麼多?其實有很多投資者一早已經入市,即使股價比最高峰時跌了很多,現價仍然比買入價有相當升幅吧。

只有遲開始的投資者(我的鑽石組就是其中一例)才會錄得賬面虧蝕。在我認識的投資者裏,沒有一個是在最高位重倉入市的,即使有入市原因通常都是「換馬」,把賺來的資金轉移至比較穩健的股票而已;另一個買入的原因是出於習慣和紀律,例如透過月供計劃增持股票。

很多投資者都錄得賬面損失。不過如果你翻閱昨日的專欄,看看港股歷來牛熊交替的記錄,其實是不用擔心的。一旦到了熊市逆轉、牛市重臨之日,開始時的升勢往往來得很急,到時投資者後悔的,是錯過了最低位,是買得不夠徹底。觀乎今個月的走勢,有可能正是牛態交替之時。牛市只會靜悄悄地來臨,牛角從來都吹得不響亮。

回首2003年沙士疫潮,很多買家一看見股價升了一點點就怕會跌回去,於是紛紛急於止賺套現,只有勇敢的投資者才會放膽增持。再追溯至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很多人都忙於指責政府入市干預,結果錯過了急促的升勢。

如今看來沒有人夠膽大聲說:10,600點就是底部。沒有在這個水平入市的人,已經眼白白地錯過了30%的升幅。

鑽石組合在恒指跌穿18,000點時才入市,我在白天沒有後悔自己的決定,在晚上沒有蹍轉難眠,唯一怕的是股價升得太快而令我來不及入市。即使是表現最差的瑞安房地產(272)一共下跌了64%,我的情緒也不會受影響。這隻股票的單日波幅可以高達20%,一下子彈上5元也不足為奇。

政府發力,誰能匹敵?中央政府終於覺得深滬指數跌得太殘,出手救市,小股民要對抗中央簡直是螳臂擋車;中央有沒有足夠的魄力和工具來達成心目中的目標,倒是有點值得商榷。與此同時,我對奧巴馬和他的助手充滿信心,相信他們有能力使經濟重回升軌。歐州各國卻各自為政,情況比較令人擔心;亞洲則比較樂觀,因為它們本身沒有問題,只不過是被大型國際銀行所牽連而已,要脫離困境其實並不難。

曙光出現了沒有?我認為晨光雖未畢露,但長夜已經漸退。兩個星期前大家還在黑暗的最深淵,了無希望可言,兩個星期後災難的尾聲可能已經來臨。我預期股市會繼續反彈,晨光很快就會出現。

再看昨天刊出的牛熊時間表,牛市歷時遠比熊市要長得多,以26比8的壓倒優勢勝出。牛市的升幅總計3,400%,平均每次680%;而熊市的跌幅共計 325%,平均每次65%。即是說在每次牛熊循環,股市上升680%後即使回吐三份之二,投資者也淨賺240%,牛熊的勝負一目了然。

聯滙之下再重蹈覆轍

羅耕

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暗示人民幣有可能貶值。連大陸都懂得以滙率貶值來調節外來衝擊,偏偏香港不曉。面對外來衝擊、供過於求之時,價格便須下調以回復供求平衡。究竟以一個價格即滙率來調節好,還是以所有物價及工資一齊調節好?這等於問,究竟通縮打擊消費兼減人工好,還是貨幣不知不覺貶值好?道理十分顯淺,拜佛利民所賜。

大陸十分聰明。人民幣於2005年7月的牛市中段脫鈎,經濟繁榮但未至於過熱。新興市場(如大陸)或成熟但細小的經濟體系(如香港)要脫鈎,最怕是滙率被衝擊而導致急遽貶值,引發惡性通脹,手尾可以很長。破壞容易建設難,故升值亦較貶值慢。升值衝擊通常不及貶值威力,在升值壓力之下和平脫鈎,怎也好過在被衝擊下倉卒分手;一如和平收回香港,怎也好過武力迫降。大陸做了很好的示範:脫鈎是可以有秩序的。

人民幣脫鈎以後,首先,規章上毋須擱置大量外滙儲備來日防夜防炒家衝擊。儲備用來減稅也好、派糖也好,不減不派也好,總之,財政政策彈性更大。更重要是有自身的貨幣政策,息口可加可減,毋須跟隨美息。一個改變,讓貨幣政策由無到有、財政政策由小變大,這是好景時所不易察覺、逆景時所夢寐以求的。

本文並非勸當局將港元脫鈎,因為在庸官拖拖拉拉下,脫鈎的黃金時期已過。本文旨在預示維持聯滙下的經濟前景。

比較四小龍

亞洲四小龍之所以被一併而論,是因四地皆有頗多相似之處:早年高增長、外向型主導。雖然香港、新加坡倚重服務業,台、韓側重製造業,但不管是服務出口還是製造出口,四地皆以出口為生。數字上看,淨出口佔生產總值比例有限,但外向倚賴的產業結構是數據所難以反映,而產業結構則主宰着整個經濟命脈。眾所周知,賴以貿易為生之地,滙率至關重要。在這相類似下,即使四地還有很多不同,但亦不失為上佳的實驗場所。

什麼實驗?亞洲金融風暴下,南韓圜大幅貶值,新台幣及新加坡元貶幅次之,港元拒絕貶值【圖一】。四地就是於相似的背景下實驗了不同的滙率制度。若單看經濟增長變化,是看不出什麼來的:四地甚至整個亞洲的經濟周期同升共跌,狀甚相似【圖二】。

不過,若看關乎民生的數字,則是另一回事。大貶值後,南韓一如經濟理論預示般出現通脹;貶值幅度一般的台灣、新加坡則物價穩定,徘徊通脹與通縮之間;至於不肯貶值的香港,通縮明顯【圖三】。南韓其實也受通縮壓力,1998年通脹急跌,但翌年已見通脹回升。至於本港,雖然最惡劣的通縮也見諸同年,但要重見通脹卻是六、七年後。眾所周知,通縮令百姓觀望減價、延遲消費,絕對不利於復甦。通縮,正是全球當前面對的困擾。



惡性循環

類似情況見諸菲臘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的另一主角──失業率。大幅貶值的南韓,失業率於風暴後一年飆至8、9%;本港失業率亦高見同一水平,但卻是拖至四、五年後;而台灣、新加坡則同樣介乎港、韓兩者之間【圖四】。民無飯開,政治後果可以相當嚴重。當年行政長官落台,多少就因民不聊生;固然,腳痛才是主因—據當事人說。通縮、失業問題足足要風暴後六、七年才收科,即使撇除沙士亦省不了多少。單以物價及工資調節而滙率不貶,需時可見一斑。不難想像,聯滙之下,本港將會重蹈覆轍。

為什麼會如斯痛苦呢?是偶然嗎?是不幸嗎?其實,現任美國聯儲局主席貝南奇早於其2000年出版的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已有詳細論述。大蕭條前,多個歐美國家也是奉行金本位的固定滙率制度。不過,股災之後,一些國家包括英國、瑞典一早脫鈎(1931年放棄金本位),美國跟隨(1935年),有些如法國及波蘭等則最後(1936年)。結果,愈遲脫鈎國家,痛苦日子愈長。歸根究柢,是固定滙率下,物價被迫緩慢下調;另一方面,物價下調(即通縮)使實質成本—包括實質工資及實質利率皆持續高企。

四小龍的勞動成本(即工資或薪金)數據五花八門、參差不齊,難作比較。但若以四地的三個月存款利率減去同期通脹算出的實質利率,則清楚見到由1999至2004年的本港實質利率皆一直高於其餘三地【圖五】。企業盈利不外收入減支出;通縮之下售價低賤,收入不會多了;加上實質成本高企,不現倒閉潮才怪。企業大規模結業,失業率自然飆升,消費定受打擊,於是進一步加劇通縮,惡性循環遂由此起。近月,本港實質利率再度抽升,通縮壓力漸趨強勁、失業率見底回升……至於聯滙,本港依舊「死頂」。

十年前的風暴、十年後的海嘯,儘管風眼有異、風力不同,但同是銀行倒閉、企業破產,之後便是經濟衰退、通縮失業。即使故事開頭不盡相同,但往後情節極為相似,更巧合的是,十年前美元強今日美元也強,那又憑啥教人相信會有不同結局?

人類,原來真的永不從歷史中汲取教訓。



石Sir: 派錢

(12/11/2008)
石鏡泉

金融海嘯將環球經濟弄到千瘡百孔,有能力的政府紛紛派錢以解民困。中央用4萬億元人民幣,港府日前用上百億助中小企,澳門昨日也派逾百億元。大家都派錢,高下如何?

阿爺的4萬億,如以13億人來分,每人只得約3,000多元人民幣,不算多,但勝在夠大手筆,震撼之餘,還被人看到不是揼錢落海,而是花完錢後有回報,有路有橋有屋,並且講明救助是延續兩三年光景,沒有實益,也有個希望。詳細也不談,因為阿爺就是阿爺,好難跟。

澳門政府急民所急

澳門昨日也宣布派錢。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發表施政報告,指出過去一年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一國兩制在澳門進一步落實,未來一年將緊貼市民利益的需要,全力克服經濟危機,確保市民安居樂業。

他提出多項措施支援中小企,包括明年注資15億元入工商業發展基金;中小企向銀行貸款的保證上限,由3億元增至35億元;營運資金亦納入擔保範圍。另外會加強管理博彩及金融業,應對金融海嘯;又減收職業稅及旅遊稅,並動用3億多元補貼住戶電費。首次置業人士,如果物業價值少於300萬元,政府會補貼4%利息,而政府亦會為置業人士的首期作擔保,最高金額是首期20%。月入少於4,000元人士,可以申請經濟補貼。當局亦向學童作出1,500元書簿津貼。

何厚鏵表示,澳門不能在金融海嘯中獨善其身,可能要過一段緊日子,但政府儲備充足,會因應形勢提出強而有力的措施。

另外,何厚鏵表示,未來一年因應經濟大環境惡化,會加強監管金融機構,又會提高警覺,必要時會提出既快且準的措施,強化金融體系。他又說,未來一年會大力發展旅遊業及會展業,亦會優化人力資源,打擊非法勞工。

澳門這個派錢,又有沒有值得跟的地方,有,就是澳門政府真能急民之所急,有兩點可予留意︰

1.月入少於4,000元人士,可以申請經濟補貼;

2.向學童作出1,500元的書簿津貼。

香港有綜援,但如綜援人士外出打工而不申報,是犯法的,申報了,則收入所得會在綜援金額中扣除,結果是不少綜援戶放棄打工念頭,於是產生綜援養懶人的論點。反之,有些人又堅決不肯領綜援,寧可月入三數千也要爭口氣。澳門這個月入少於4,000元可以申請經濟補助,就起碼讓一些不肯領綜援者,能改善生活,是可以考慮學學的。

至於向學童派1,500元書簿費,其實是向中產家庭派錢。這可以是一次性的,但幾乎人人有份,是會較受人歡迎的。與之相比,則港府是有點過於依法辦事,有立法會議員要求為本港學童提供上網費用,港府回覆正在研究中,明年會立法。學習是時不我與,學生遲一年有這學習歷程,就是遲了一年去學,好不好?當然是不好。最不好的,是又被議員批評不食人間煙火,被人認為未能急民之所急。假如錢是遲早要派,早派好過遲派,一次派好過唧牙膏式派。停徵外傭稅便是一例,之前有起計日期之爭,到昨日又由兩年延至五年,為甚麼不一早就是五年不徵。假如情勢真變壞得快,為甚麼不等兩年期滿後才宣布?今時宣布五年不徵也只是數年後才受益,不是現時有個雙重得益。這似乎是自亂陣腳,為批評政府者提供火藥,何必?

須助中小企過年關

溫家寶提出的救經濟十六字真言,其實可以簡化為四字,是為︰快、狠、準、好。有些救經濟措施是要快,不要認為遲到好過無到,中小企一過不了年關,執笠後,救援才到,醫番都殘。港府在救中小企這個環節上,是要與年關競賽,要在年關前推出一切可推出的措施,才可以收效。

救中小企,不是救企業老闆,而是透過企業不執笠,才可以保住廣大打工仔的飯碗,這才是納稅人(打工仔)的最大福利。

政府光是放百億元讓銀行去借予中小企,又就算是作七成保證,銀行也是不敢借出去的,因為尚有三成風險,而且銀行是看你中小企有沒有定單,有沒有現金回流才借的。如一家中小企有足夠定單,有足夠現金回流又怎用借呢?

挺老闆保工人飯碗

筆者以前也做過廠,對中小企的困難略知一二,不妨拿出來討論下。

中小企的資金用途有三方面︰

1.發展,買設備。在今日時勢,沒有中小企會投資在這方面,所以這方面大可不必提供貸款資助,要提供,怕也要等到明年中或之後。

2.買原料資金周轉。對中小企言,定單就是財神,但如果連接財神的資金(買料)也不足,就喊都無謂。港府對這方面貸款擔保七成也足夠,因為銀行可以要求中小企為餘下三成去出口信用局買個保險。銀行連這三成風險也不用承擔時,銀行就一定積極肯借,因為銀行也要做生意。

有些銀行怕承擔了這些中小企貸款,在年終計,資本充足比率時吃虧(要算有較大風險,故要較多資本來撑場)。金管局可以接受這些又有政府七成擔保、又有出口信用局三成擔保的貸款,作為抵押品,可跟金管局作百分百融資,此即這些貸款是幾乎等同現金時,銀行不樂於借予中小企才怪。

3.有些定單不足,要捱的中小企就最頭痛,他們日日要蝕皮,月月要出糧,但有些中小企仍肯捱下去的。政府對這些肯捱義氣,保住工人飯碗的老闆,要施援手。

這些中小企有兩大項支出,(一)燈油火蠟;(二)伙計人工。

政府可以對伙計人工一項提供五成至八成貸款,每個月申請,資助期3至6個月(以上的成數與月期可以詳細研究),總之度過年關(直到明年復活節,希望屆時再有新單來)。這個貸款要有老闆的私人擔保和抵押,總之要老闆的財富與員工的薪金共存亡,所貸款項是入公司的出糧戶口,直接支付予員工,老闆無從抽水。這樣希望可以減少年關前的裁員潮。假如企業最終結業又怎辦?

1.老闆有抵押,可以作個擔保;

2.政府也不能不承擔些壞債,因為老闆走佬,工人失業時,也是否要向破欠基金追討賠償?

稅務優惠刺激消費

為了讓銀行也肯做這個有一定風險的貸款,也應一樣可以用這個貸款組合向金管局融資,不要讓企業過得年關,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過不了年關。

不少中小企不是出口的,是要靠內需支持,如多人失業,肯定這些內需中小企也會倒閉。昨日便有家目黑壽司集團清盤。這類事件將愈來愈烈。對此,政府可以考慮︰

1.將今年交稅期延後一個月;

2.將明年預繳稅暫不用交,此即有了減稅;

3.在某個稅金之下的稅,例如交3,000元以下者不用交。

退稅,減稅在明年預算怕是免不了,為甚麼不早做?用這三方法,稅局的工作量應不會增太多,但又可以立時讓市民放心點去消費多一點,是否符合了溫爺爺的快、狠、準、好原則?

形勢危急,救援要快之餘,亦要摒棄一些舊有包袱,畏首畏尾,怕事難好。

2008年11月12日星期三

簡卓峰串曹Sir根本不懂波浪理論

曹仁超(11/11/2008): 波浪理論等同事後孔明
用波浪理論分析大市,今年3月18日20572點係浪15月5日26387點係浪210月27日10676點係浪3,依家行緊浪4,估計喺15767至18681 點之間任何一點完成,然後再行浪5(即終極一跌。細波浪分析由今年7月24日23369點起計,到10月27日已完成1、2、3、4及5下跌浪,家吓喺 a、b及c反彈浪)。我老曹1978年起學習波浪理論,到1997年前放棄,因發現波浪理論事後解釋幾好,但用佢推算未來,就錯漏百出。初期以為自己學藝未精,後來發現國際級波浪大師Prechter亦錯得離譜;咁樣我老曹只用作印證已發生嘅事,唔再用嚟預測未來。


簡卓峰(12/11/2008):波浪理論顯示向淡
筆者去年10月杪,才對波浪理論最感興趣,事實證明,10月31日提出沽空,11月2日提出大屠殺,以及一年來以A、B、C浪看淡大市至今,運用波浪理論很正確,完全先知先覺,本欄讀者十分清楚,不容抹殺。

至於有人把3月20572點視為1浪5月26387點視為2浪10676點為5浪……根本不懂波浪理論。1、2、3、4、5浪是小浪,通常為期半年以下,到進入六至十二個月,便該用中期(1)、(2)、(3)、(4)及(5)浪,超過十二個月,該用長期、、、及浪,再高一級是I、II、III、IV及 V浪,再高是(I)、(II)……及○Ⅰ、○Ⅱ……等等。因此,有人把今年10月10676點視為A-3浪,已經完全不合格,正確該是C-(3)浪才對,因該中期浪由1、2、3、4及5個延伸小浪組成【圖】,該升為高一級的(3)浪,這是波浪理論基本常識。

林行止談「金沙之死」

阿德森好夢成空

重病的人探望絕症病人,會因為有人病情比自己更壞而稍為寬懷甚至覺得幸運,值此金融海嘯淹沒全球、有錢人人人為損失而唉聲歎氣之際,令他們心情不致太惡劣的,相信是讓他們看看那些幾乎輸光所有者的例子!

在眾多大輸家中,香港人比較有興趣了解的,也許是澳門威尼斯人酒店的大股東謝爾登.阿德森,他旗下的澳門金沙酒店於開業後一年便回本(投資額二億六千五百萬〔美元.下同〕),「驚動」了港澳投資界和北京政府!關於此公的發跡經過及如何打通北京的關節奪得澳門賭牌的過程,筆者在「澳門賭業叫停的政治因素」系列(七月七日及八日本欄)有簡略介紹。

阿德森於九十年代中期賣斷科網生意,以一億二千八百萬購進拉斯維加斯的金沙賭場,再投下十五億,改變賭城生態,令其兼備商業及旅遊中心的特色。金沙於○四年底上市,阿德森家族持有二億四千四百萬股,股價因澳門金沙大有斬獲而暴漲,其身家一度值二百六十五億,成為《福布斯》粗枝大葉亦可說不盡不實計算出來的世界第三大富翁(僅次於蓋茨和畢非德)。

可是,好景不常,受澳門「賭枱」供過於求的打擊,加上金融海嘯令信貸全面收縮,今年六月結時負債八十八億的金沙遂陷入財政困境,雖然九月間阿德森本人借四億七千五百萬給公司應急,但仍過不了銀行「收傘」的大關,令它無法籌集十二億元以應付明年的開支,導致其核數師於去周五發出「金沙可能無法繼續經營」的「警報」。

金沙股價從今年高價一百二十二元九角六仙(歷史最高價近一百五十元)挫至去周五以七元八角五仙收市,阿德森的身家亦因而從二百六十五億降至不足十億。澳門威尼斯人生意滔滔,利市百倍,令阿德森沖昏頭腦,決定在澳門和新加坡一共投下九十五億元(詳情見七月八日拙作),建立他的遠東博彩娛樂王國。澳門賭業突吹朔風,令阿德森全盤皆落索。

眾所周知,澳門賭業盛極而衰,皆因北京收緊國人遊澳的政策,此政策何以突然由寬而緊?
筆者的解讀是,第一、威尼斯人日進億金,大部分是內地官商名流的進貢,利益外溢,北京「心痛」。第二、金沙在「路氹星光大道」的投資若順利進行,若干年後,澳門賭業控制權將落入外人(美資)之手。第三、阿德森對共和黨的影響是金沙獲得澳門賭牌的重要條件,隨着布殊政府漸成跛腳鴨,阿德森的利用價值相應下降;更重要的是,「內部糾紛」令阿德森和北京政府本屬不可告人的「交易」和盤在美國法庭托出,北京臉上無光,因此趁機教訓阿德森……。

筆者揣測金沙在澳門的投資,最終也許會大部分落入北京屬意的商人(澳門、香港甚至台灣)之手,屆時北京在振興澳門經濟的口號下放寬內地人士赴澳的手續,亦就可以理解。

東尼:活躍股、地產股及大市

2008年11月11日(感謝Johnson)

較早前恒生指數在15,000點上下掙扎。升穿15,000點本來不是高難度動作,但指數卻竟在第一次試跳失敗。拜中美兩國所賜的神來之筆,今天恒指再接再勵。

四大活躍股份分別是中國人壽(2628)、建設銀行(939)、工商銀行(1398)和中國移動(941),四隻股票都在我們的監察範圍以內,不過當中只有工行和中移動被鑽石組合收歸旗下。鑽石組合推出時,我們其實還想加入建行,當時它甚至大幅跑贏了工行。沒有買建行的理由,是組合裏已經持有3隻銀行股(包括匯控(5)),因此不宜再增加銀行股的比重。

中人壽有不少追隨者。之前我質疑中人壽的財務資料,懷疑其第3季業績報告與中期報告有出入,之後有人指出原來是我出錯。中資公司用的是國內的會計準則,其他公司用的則是國際會計準則。中國人的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和美國人的GAAP,原來是兩馬子事。

我仍然認為中人壽的估值過高,這點我是不會改變主意的。中人壽現價報22.5元,折算市值為6,350億元。管他甚麼會計準則,2008年預測盈利應該不會多於250億元,甚至2009年也是樂觀的預測。即使中人壽真的能夠達標,市盈率也高達25倍。

在 3間最大的中資銀行裏,工行算是比較不吸引的一間;預測盈利1,300億元,甚至2009年也能做到有餘。到了國內經濟在2010年回復高增長,工行的盈利將會再創高峰。工行現價報3.94元,市值13,000億元,折算市盈率只有10倍。即使我的計算出現偏差,把中人壽「換馬」成工行的理由仍然非常明顯。

中移動的市盈率固然沒有工行那麼低,但仍然不到12倍。重點是,電訊業屬於本地服務行業,不會受到環球金融風暴的影響,使用者數量不太可能會下跌,更何況成本下跌更可能會增加利潤。

連同匯控,四間巨無霸都是恒生指數成分股。至於匯控的盈利,我不敢對其2008年的盈利作預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當全球金融風暴最後耗盡能量,匯控的盈利一定會回到「正常」的穩定水平,起步點是1,500億元,折算每股12.5元。當匯控的盈利回復正常時,恒指就更有投資價值。

我預計香港樓市會進一步下調,因此不建議投資者買入地產股。過去幾年樓市一直上升,地產商被迫把賬面利潤入賬;今年樓市一逆轉,很容易把利潤一掃而空,甚至會出現虧蝕,我不知道這些賬面虧蝕會對地產商的純利有多大影響。

舉個例說,你覺得太古廣場的「公平」價值是多少?連一個特許測量師也未必能準確估值,更何況你和我。新會計準則規定上市公司要進行無稽的估值,結果令上半年的盈利數字同樣無稽。還有,當李嘉誠說某幢長實(1)的物業值多少多少錢,你認為測量師行夠膽質疑嗎?那豈不是白白斷送生意,自斷「米路」?測量師行又夠膽質疑其他發展商嗎?

以希慎(14)為例,只要其物業組合的市值下跌5%,已經是洋洋15億元,遠遠超過正常10億元的租金收入。雖然公司的進作完全正常,但仍然被迫在財務報表上列出5億元的「交易虧損」,結果只會嚇怕股東。這個會計準則真的蠢得無藥可救。

長實與和黃(13)的會計技倆已經令股東感到十分困惑,亂上加亂的會計準則簡直叫人不可思議。還有,這個準則令心懷不軌的董事乘虛而入,投資者受騙的機會大增。

地產商在明年3月公佈盈利之前,我還是對地產股避之則吉,即使是長實、新地(16)和恒基(12)等老牌藍籌也不沾手。我需要知道樓市到底還會跌多少。

2008年11月11日星期二

溫總4萬億, 中國因素難救全球衰退

人人談論溫總4萬億, 究竟對整體市況有冇大改變, 我地睇下陶冬今日的評論,或者比到大家一d啟示.

中國因素難救全球衰退

中國政府在11月9日宣布,動用4萬億人民幣,通過財政擴張來拉動放緩的內需。同時將財政政策基調由“穩健”調向“積極”,將貨幣政策基調由“從緊”調向 “適度寬鬆”。這是自前總理朱鎔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凱恩斯式經濟刺激措施以來,最大規模的財政擴張行動。消息傳出,不僅中國股市大漲,全世界股市都跟 著漲。各國政府紛紛表態讚賞中國的積極舉措,中國儼然成了金融海嘯中的救命稻草。中國因素能挽救全球衰退嗎?

目前全球金融市場仍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自從雷曼兄弟倒閉以來的短短的幾個星期,全球超過八萬億美元的財富遭到蒸發,金融震盪席捲了世界各國,幾乎橫跨了所有金融資產種類。這是1929年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是現代金融史上空前的浩劫。

面對銀行的倒閉浪潮以及金融體系全面崩潰的風險,各國央行聯手減息注資,並對拆借市場提供擔保。同時美國、英國、德國等多個國家先後動用國家巨額 資金入股主要銀行,務求以國家信用,挽救市場對金融機構的信心,重啟資金市場,將飚升的市場拆借利率拉回到合理的水平。財政部和央行措施的成效仍有待觀 察,市場信心的恢復更需要時間。是金融危機遠不是世界經濟所面臨困境的全部,一個更大的挑戰在後面 — 全球衰退已經逼近。

由於全球信貸收縮和金融市場動盪,此次經濟衰退的世界性聯動特徵十分明顯。在今後3-4個季度,美國、歐洲、日本同步進入經濟衰退已難避免,此前 被認為有可能與發達國家脫鉤的新興市場也受到商品價格下跌、全球需求放緩、資產價格暴跌和游資撤退的衝擊,經濟前景迅速惡化。筆者估計,全球經濟在 2009年的GDP增長將介乎1.5-2.2%之間,與兩年前5.2%的增長水平相比,回調觸目驚心。 IMF將3%設定為全球衰退的分水嶺。

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中國曾經是亞洲經濟的定海神針。人民幣堅拒貶值以及之後的“中國需求”,減輕了危機國家的痛苦,為亞洲迅速走出衰退、恢復經 濟活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十年過去了,中國已經由地區經濟巨人成長為全球經濟巨人,“中國需求”成為主導世界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對商品需求、機械需求 和亞洲區域內貿易的影響甚至超過美國。

中國能否成為這一輪全球衰退的拯救者?筆者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中國的金融機構受次貸危機的直接衝擊不大,同時本國的內需在某種程度上獨立於世 界經濟的走勢。但是目前中國經濟也已經進入了自身的下行週期,出口、消費、投資三駕馬車同時放緩,股市一沉不起,房地產市場岌岌可危。溫家寶內閣自 2003年上任以來,可能第一次真正要為保持8%的經濟增長而戰。

中國出口業所面臨的困難局面是有目共睹的,不僅美國訂單萎縮,歐洲需求也會大幅下滑,中東、亞洲形勢不容樂觀。
人民幣升值和成本上漲,導致廣東、 浙江等省出現工廠倒閉浪潮,出口業正面臨一輪結構性的調整。中國出口停滯,它對亞洲各國原物料和原部件的進口便不會理想。
至於內需,由於股市、房市的價格 下降,負財富效應已經開始發酵,大宗個人消費品(如汽車、旅遊、家用電器)消費驟降,消費信心出現了近十年罕見的明顯弱勢。最近非政府資助的民間投資似乎 一夜之間消失,使經濟失速的風險大增。十七屆三中全會放開了農村土地的使用權、交易權,此舉也許可以為農村生產和消費帶來希望和活力,不過那是中期的變 量,近一兩年指望它來刺激需求,則遠水難解近渴。固定資產投資中,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在加快,政府的財政擴張政策也會加強力度,但是房地產建設在放緩。經濟 進入下降週期,需求減弱、市場不景之下,企業家對市場前景信心不足,工業投資和商業投資相信也會減少。

房地產市場乃中國經濟下一步走勢的寒暑表。由於銷房數量減少,融資渠道受阻,大批開發商面臨著現金流的危機,隨時可能因流動性不夠而倒閉。針對房 地產市場出現的危情,北京的政策重心已經由打壓轉為扶持,默許地方政府紛紛推出利好房市的政策。中央政府在購房首付、第二套房置業等方面,也會有所讓步。 不過筆者認為,這些政策也許能穩定住房價,但未必能吸引大量買家入市。購房者對價格的預期已經出現了改變,在可預見的將來需求不會有大幅的上升,沒有買家 和新的需求,房地產銷售難有大的起色,中國對於商品和機械的需求也就難有大的起色。

4萬億人民幣的財政擴張計劃,相當於中國一年16-17%的GDP,數目龐大到讓外國人咋舌的地步。不過大標題下並沒有項目細節,幾乎可以肯定這一攬子計 劃中,既有新項目,也有舊項目(包括許多早已列入十一五規劃的已開工的項目)。另外,中國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不經論證,不通過立法機構,不列明資金 來源,便拋出如此龐大財政開支的國家。以中央政府目前的債務/GDP比率,中央財政應該有能力承擔部分項目的費用。但是沒有了土地收入的地方政府和開始惜貸的銀行,卻是未知數。何況許多項目需要相當長的前期準備工作(試想像在新疆建鐵路的設計和在城區修地鐵的動遷)。筆者認為,最終在今後兩年成事的新基建 項目,可能遠低過宣傳出來的4萬億

當然,中國的經濟形勢比起其它國家要好許多。中國是大陸型經濟,十三億人需要吃飯、穿衣,這類需求游離於全球危機之下。加上加速推出的基礎設施建 設,以及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稅收政策,筆者認為中國的GDP增長應該可以維持在7~8%左右。這個數目在世界上比較頗為理想,但是仍比一年前近12%的增 長少掉三分之一。

中國經濟已經連續五年維持在10%以上的增長,過熱跡像比比皆是——流動性、資產價格、工資增長、原料消費。這種局面難以長期繼續下去,不過政府 的屢次調控卻又效果不彰。全球金融風暴和國內資產價格下調,終於撬動了一個經濟的下行週期。一旦經濟放緩形成,相信勢頭很難在短期內扭轉。經濟重新加速需 要消費、出口、房地產三個經濟引擎中,至少兩個轉入上升勢頭。或者農村部、服務業出現一番新的氣象。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中國經濟現在規模已經 相當龐大,基數甚高,重新啟動所需要的動力要比十年前大,增長點也需要更多,但是這種動力和新的增長點暫時尚未出現。筆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有可能連續 2-3年徘徊在8-9%的增長區間。

中國能保持8%的經濟增長,已經是對全球經濟作出重大貢獻,可以減輕亞洲經濟遭受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以及罕見的同步衰退的荼毒。但是不要忘記中國 經濟本身也處於下行週期,過去幾年的主力增長點已顯疲態。政府和央行的刺激措施可以製止經濟大幅下滑,但是光靠政策因素未必能夠重新啟動一個新的上升週期。筆者認為,指望中國經濟短期內打救亞洲經濟,是不現實的。

RSI

RSI即係相對強弱指數(Relative Strength Index),是技術大師Wells Wilder所發明的;利用強弱的概念去探測市場的趨勢,但此並非一種入市買賣的指標。相對強弱指數(RSI)只是一種輔助圖表分析工具,它可以幫助投資者了解那一項投資是強勢,那一項是弱勢。

以下有五點可供參考:

1. 當相對強弱指數(RSI)升上70或跌破30時,見頂或見底便會經常出現。這意味市勢逆轉、市勢調整或中期頂或底的反彈。

2. 當相對強弱指數(RSI)在70之上出現高低頂或在相對強弱指數(RSI)低於30時出現高低腳時,即強烈暗示市勢逆轉。

3. 當相對強弱指數(RSI)與價位出現背馳現象時,將強烈暗示市場轉勢即將展現。

4. 一些圖表形態,例如頭肩頂、頭肩底或三角形等,在價位圖表上十分模糊,但在相對強弱指數(RSI)上卻經常清晰可見,可幫助分析和及早辨認圖表形態。

5. 某些支持位或阻力位在圖表上難以劃分,但在相對強弱指數(RSI)上,則經常容易劃出,可作為圖表上破線的確認訊號。

相對強弱指數(RSI)目的並非制定一個買賣系統,因為一個買賣系統的最基本原素是止蝕位,而相對強弱指數(RSI)是無法設定的。後期經過改良後,在相對強弱指數(RSI)的圖表上,增設一條指數移動平均線(EMA)去計算,當相對強弱指數(RSI)上破指數移動平均線(EMA)時,可作為入貨訊號,而當相對強弱指數(RSI)下破指數移動平均線(EMA)時,則作為沽貨訊號。

比較常用的相對強弱指數(RSI)有9日或14日(9 RSI 即係指9日的相對強弱指數),而指數移動平均線(EMA)則為7日或9日,一般的投資者多採用14日相對強弱指數(RSI)及9日指數移動平均線一併分析。

相對強弱指數(RSI)分析方法:
1. 相對強弱指數(RSI)永遠在零至100 的範圍內上下波動,於垂直座標的50點劃出一條橫線,稱之為50線,用作強勢或弱勢之分。

2. 當相對強弱指數(RSI)上破50線時,代表股價走勢趨強。而當相對強弱指數(RSI)下破50線時,代表股價走勢轉弱。

3. 當相對強弱指數(RSI)下跌至20線時,代表市勢超賣,如在10線之下,則是極度超賣。在極度超賣時,可作為入貨指引。

4. 當相對強弱指數(RSI)上升至80線時,代表市勢超買,如在90線之上,則極度超買。在極度超買時,應立即沽貨。

5. 當相對強弱指數(RSI)長期在50線窄幅波動時,表示市勢不明朗。

6. 當相對強弱指數(RSI)上破50線之後,出現向下調整,但不跌低於50線時,表示市勢仍處於強勢,股價將會持續向上。

7. 當相對強弱指數(RSI)下破50線之後,出現向上反彈,但始終未能再次上破50線,則代表反彈將盡,股價將會再度回落。

必須小心的是,相對強弱指數(RSI)在「超買」水平時,可以繼續超買,而在「超賣」的階段中,亦可以再超賣。

RSI計算公式:RSI=100-100/(1+RS)

RS=時段內平均升幅/時段內平均跌幅

從公式可見,RSI是透過比較所選時段內的平均升幅和平均跌幅(均以收市價計),去衡量股價走勢的強弱。

留意公式中的RS,若其數值大過1,即時段內的平均升幅大過平均跌幅,計算出來的RSI必然上升。反之,若RS的數值小於1,即時段內的平均升幅小於平均跌幅,計算出來的RSI必然下跌。了解這點,就會明白RSI升跌所代表的意義。

以計算9日RSI為例,我們需要9日收市價升跌的數據。例如某股這9日收市價分別為+1.5、+1、-1.1、+0.5、-1.3、+1、+2、-1.2和+0.75,當中有5日上升,4日下跌。計算RS時,首先要計算這期內上升日的平均升幅,套用上述數據,就是(1.5+1+0.5+1+2+0.75)9(注意升市日數雖是6日,但不是除以6,而是除以整個時段的日數9),得出0.75。接着要計出期內下跌日的平均跌幅,套用上述數據,就是(1.1+1.3+1.2)9,得出0.4。再以0.750.4,得出1.875,這個數值就是RS了。

把RS數值套入RSI公式,就會得出65.2174,這個數值就是某股的9日RSI了。

中國擴大內需有難度

曹sir 2008/11/11

中國擴大內需有難度

中國內需市場好細,消費只佔GDP 36%(美國超過70%),投資反佔42%;投資主要係服務出口需求。點樣擴大只佔GDP 36%消費性內需去抵銷出口方面嘅增長率萎縮?去年大量資金湧入中國,炒人民幣升值,刺激A股及樓價暴升,今年無論A股及樓價皆暴跌。去年雙盈餘(貿易及資金淨流入盈餘),造成流動性泛濫,央行曾大量發債及提升存款保證金率兼加息,仍無法全部吸收過剩資金,而引發資產價格膨脹。今年外貿盈餘減少,流入資金亦大減;加上美元至今年6月前貶值,令中國外滙儲備相對冇咁值錢。全球流動性進入退潮期,未因各國刺激方案推出而改變方向。

中國經濟學家常修澤表示,擴大內需有兩個方向:一個係消費性內需;一個係投資內需
前者較後者難度要大,因為城鄉老百姓收入唔大幅提高,點樣增加消費?去年佔六億人口嘅農民年收入只有4000多元人民幣,點樣增加內需?至於投資內需主要嚟自政府及企業,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主要係基建設施、環保及創新型投資,對消費性內需唔一定有利。

2008年11月10日星期一

大三通對香港經濟影響好細,反而澳門經濟卻係雪上加霜

曹Sir 2008/11/10

隨住陳江會談後,兩岸將由小三通轉為大三通。
三通概念最受惠係廈門貨輪港口及機場。估計廈門港口將取代日本石恒港及香港中轉站地位,而帶動福建省GDP增長。無論海運、物流、旅遊、房地產、高科技及金融服務業都受惠。航空方面,相信上海航空、南方航空(1055)及中國國航(753)受惠,因每周兩岸直航班次增加三倍,但對本港航空業影響唔大(因本港國際機場已無法應付不斷上升o既新需求)。

不過,澳門方面影響就好大,過去有44%台灣客取道澳門作為中途站,而澳門至今航空運量仍唔夠。兩岸直航班次大增後,估計明年兩岸直航客約二百四十萬人次,最大受惠者係上海機場,因35%台灣客居住o係長三角地區。海運方面,估計香港失去6%直運貨量及7%轉運貨量,令港珠澳大橋興建價值大減。大三通對香港經濟影響好細,反而澳門經濟卻係雪上加霜。

2008年11月9日星期日

金融危机是一次合谋?

金融危機禍起貨幣戰爭?

世界各國政府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聯手救市,出手動輒以千億美元計。目前次級債券衍生合約的市場規模被放大至近400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7倍之高。這筆巨大的負資產,怎樣用現實的財富來填補?

金融危機是一次合謀

在整個次貸危機中我看不明白,日本、東南亞、歐洲、美國現在都在賠錢,到底誰賺走了這些錢?怎麼賺的?這些錢在什麼地方

2007年12月,39歲的宋鴻兵從美國華爾街回到北京,在西直門附近的宏源證券從事國際金融戰略分析和金融創新業務;幾個月後,他在美國工作過的兩個“ 單位”“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 c)”,突然成了國際財經新聞的當紅明星——這兩家後來被美國政府接管的金融機構,引發了一系列信用危機,將“次貸危機”擴張為吞噬華爾街五大投行並席捲 全球的金融風暴。

宋鴻兵說,他選擇那個時機離開這次金融風暴的中心,並非純屬偶然。如果別人這麼說,難免有事後諸葛的嫌疑,但宋鴻兵沒有這個顧慮,他於2007年 6月出版的暢銷書《貨幣戰爭》中,已經預言了具有政府背景的“兩房”一系列逆市操作手法將帶來一場金融災難。書中引用了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委員、聖路易 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威廉·波爾的警告:“當金融危機出現時,政府特許機構的短期債券會在短短的幾個小時、最多幾天之內完全喪失流動性。所有投資者同時逃離 時,誰也跑不掉。”

《貨幣戰爭》剛問世的時候,讀者只是把這個預言當成一個跟羅斯柴爾德家族操控拿破崙戰爭勝負類似的傳奇故事,沒料想它轉眼就成了現實。

被“瞞報”的風險

一個事關數以億計的美元、迫在眉睫的預警,只能放在暢銷書中,被老百姓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多少有些令人扼腕。為什麼全球幾萬名每天眼睛緊盯著金融風險的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對這個黑洞卻會視而不見?

宋鴻兵認為,對業內人士而言,發現“兩房”債券存在的極度風險並不困難,“次貸危機本身是件奇怪的事。我只是個普通金融從業人員,如果我都能在 2006年預測到這場危機,美林、花旗銀行、摩根士丹利等金融機構以及美聯儲等金融監管部門,在能夠接觸到大量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真會看不出來嗎?”

破產和負債本是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的現象,正常情況下個別公司資不抵債,除非出現大的異常,不至於發展成金融風暴。宋鴻兵在“兩房”擔任諮詢顧問期 間,就已發現很多異常現象。比如,美聯儲連續升息17次後,“兩房”仍然大筆吃進住房按揭貸款;到2007年底,“兩房”核心資本合計為832億美元,這 點資本金竟然支持著5.2萬億美元的債務與擔保,槓桿比率高達62.5倍。

比“兩房”更異常的,是引發此次金融風暴的次級貸。房貸公司貸款給無收入、無工作、無財產的人(美語稱Nin jna)後,為了防範風險,通過將債權證券化以及一系列複雜的金融衍生品設計,讓這些“三無人員”按揭購房的風險轉移到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頭上。

次級房貸證券化和多級金融衍生工具不斷被發明,帶來了兩個後果,一是衍生品交易將不同種類的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普遍聯繫起來;二是金融機構的槓桿率大幅攀升,隨著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創新不斷湧現,世界金融資產總額迅速增值到600萬億美元。

宋鴻兵提出,鑑於世界金融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業已通過衍生品交易形成,保持投資者信心,維持600萬億美元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不至崩盤,成了金融界的一致目標。所以,步步為營,淡化金融危機的嚴重性,成為“主流經濟學家”和“主流財經媒體”的一大任務。

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貸供應商新世紀金融公司(NewCenturyFinancialCorpor ation)申請破產保護,美國主流媒體將危機限定在與次級貸有關的金融機構,稱之為“次貸危機”,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機構發布報告,稱次貸壞賬規模不會 超過200億美元;緊接著,與次貸無關的IndyMacBank破產,“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又將危機限定為房貸危機;而貝爾斯登和美林證券 因無力支付信用違約掉期(CreditDef aultSwap,CDS)保險,前者2小時之內被吞併,後者在48小時內被收購,標誌著信貸風險已經從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逐漸擴展到整個抵押貸款市場,危 及全球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但導致貝爾斯登和美林產生財務危機的直接原因——信用違約掉期,並未向公眾公佈。

就在華爾街投行破產風潮剛剛過去,美國金融局勢未定之際,邀請包括中國在內的主權基金“抄底華爾街”的呼聲,就在一些財經媒體上頻頻響起。但一些金融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華爾街金融風暴並未結束,很可能將繼續深入。

針對到美國“抄底”一說,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的評價是:“兩個月前就有人忽悠政府去美國抄底,那時候真去抄的話,現在輸得褲子都沒有了,你敢拿自己的錢去抄嗎?”

宋鴻兵預測,這次危機大致將經歷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房貸危機(2007年2月到2008年5月),主要標誌是“兩房”難以為繼;第二階段是 信用違約(CDS)危機(2008年6月到2009年上半年),規模為62萬億美元;第三階段是利率市場危機,利率掉期市場規模接近600萬億美元;第四 階段是美元地位危機。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所長余永定也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次貸進入利率重設階段,住房抵押貸款的違約率還會進一步上升,各種金融資產的價格還會進一步下跌。只要這些金融資產價格繼續下降,美國的流動性短缺和信貸收縮就難以避免。

監管缺位有意為之

華爾街銀行家不辭辛勞創設金融衍生物,難道真是為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創造條件讓每一個無收入、無工作、無財產的Ninjna都住上大房子?

宋鴻兵的觀點是,通過將房貸複雜化,政治家、銀行家和普通民眾可以各取所需。政治家可以在電視上向選民保證,你的房子越來越值錢,你按揭的條件越來越寬鬆;銀行家獲得了監管當局默許高倍槓桿率和花樣翻新的金融創新;民眾得到了房子和用房屋抵押的再貸款。

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委員威廉·波爾早在2005年就在演講中大力批判“兩房”這類政府支持企業(Gover nmentSponsoredEnterprises,GSE),指出政客們為了討好某一類選民設置的這類企業,破壞了市場經濟原則。此次金融風暴中出問 題的信用違約掉期保險和利率違約掉期保險,這兩種重要金融衍生工具的出台,都與“兩房”房貸的固定利率有密切關係。

“兩房”身擔實現人人有房住的政治目標,以此為要挾,它們不僅可以脫離監管,還可以藉助政府信用無限度發行低成本短期債券。

在關於次貸的金融創新上,政治家和銀行家實現了雙贏,波爾的聲音永遠成不了主流。直至次貸困擾令美國金融體系搖搖欲墜的2007年冬天,為了下一 年的總統大选和國會選舉不失分,布什政府對相關企業施加壓力,要求延遲住房供給減速、繼續放鬆房貸條件,保證人們不會失去他們的房子。

今日華爾街的“救市英雄”財政部長保爾森,一年前也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DepositIns uranceCorp.)總裁拜爾(SheilaBair)女士一起,建議抵押公司凍結200萬宗房產抵押的利率,“保持在最初設定的利率上,以幫助貸款 者迴避困難。”

誰輸誰贏

“投行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的高槓桿率,高槓桿交易可以使投行的年利潤達到自有資本的數十倍。”宋鴻兵說,“我回到國內,一個最大的損失就是報酬明顯不如在華爾街。國內券商能搞的金融創新太少,槓桿率低,自然掙不到大錢。”

在華爾街,一些對沖基金的經理人可以將操盤利潤的10%甚至20%收入自己囊中。美國《交易員月刊》(Tra derMonthly)公佈的2007年交易員收入排行顯示,紐約保爾森對沖基金創始人約翰·保爾森2007年年收入達到了37億美元。

槓桿率動輒數十倍的投行業務,為投行帶來高額利潤的同時,也養肥了投行經理人。雷曼兄弟總裁福爾德(Rich ardS.Fuld)在美國國會作證時,遭到加州民主黨人魏克斯曼(HenryA.Waxman)的質問:“大多數人難以理解,你過去8年從雷曼拿到5億 美元的收入,為何卻把它搞到了破產的田地?”

即便公司破產,華爾街的經理人也不會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樣輸得精光。

以引爆“次貸危機”的美國第二大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NewCenturyFinancial)為例,這家公司1995年由三位從事 抵押貸款的金融專家組建,公司的資本金來自風險投資基金,1997年在資本市場上市,其唯一特色是,對客戶有關貸款申請在12秒內予以答复,開創了抵押貸 款行業內的新紀錄。依靠這個絕招,新世紀金融在《財富》雜誌評出的全球100家增長最快的公司中,排名第12。

2007年初春,新世紀金融公司收到摩根士丹利、花旗和高盛的催債致函後,公司股價短期內跌至87美分,被紐約證交所停牌,企業破產。但由於新世紀金融是有限責任公司,三位創始人損失的僅僅是股權收益,他們在華爾街黃金歲月中得到的豐厚報酬毫髮無損。

宋鴻兵有一個疑問,金融市場是有輸必有贏,誰贏誰輸一目了然。 “但在整個次貸危機中我看不明白,日本、東南亞、歐洲、美國現在都在賠錢,到底誰賺走了這些錢?怎麼賺的?這些錢在什麼地方?”

余永定在研究次貸危機形成的過程時注意到,次貸證券化過程涉及十多個參與機構。其中包括住房抵押貸款機構、住房抵押貸款經紀人、借款人、消費者信 用核查機構、貸款轉移人、特殊目的機構(SpecialPurposeVehic le,SPV)、評級機構、包銷人、分銷人保險公司、特別服務提供者、電子登記系統和投資者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特殊目的機構(SPV),余永定介紹說,SPV一般在法律和財務上獨立於次貸發起人,但有可能是發起人所設立;SPV是一個殼公司,可以沒有任何僱員,在澤西島(Jersey)或開曼群島(theCaymanI slands)之類離岸中心註冊。

這類積極參與抵押貸款業務的離岸基金,對金融大勢的判斷相當準確,不光比普通投資者更有眼光,也超過了多數主權基金對形勢的把握。

美國財政部網站公佈的《外國對美國長期證券淨購買》2008年3至5月月度報告顯示,加勒比海地區對美機構債券在2008年3、4、5月連續3月 位居全球首位,分別減少334.61億、198.96億、100.48億美元;該地區明顯地出現了對美機構債券堅定而快速的減持局面。在加勒比海地區,這 三個月減持美國機構債券規模最大的是開曼群島,減428.0億美元,按單一國家(地區)分,它是3、4月份全球減持美國債券的冠軍,其次是百慕大,減 227.26億美元,是單一國家(地區)5月份的減持冠軍。而一些主權基金則“敞開式”地接盤了它們拋出的美國機構債券。

宋鴻兵的猜想是,離岸基金很可能是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的“後門”,“他們可能已經在冬天到來前將利益盡可能地輸送到那些不受監管的加勒比海島上 ”。宋鴻兵介紹說,離岸基金是目前唯一不受國際清算銀行監控的大筆資金,國際上要求對離岸公司進行監管的呼聲一直不絕於耳,但得不到這些地區宗主國英、美 的支持。 2008年6月,德國總理默克爾曾表示希望對海外離岸基金加強監管。此言一出,立刻受到國際金融界的激烈反對。

次貸危機引爆的全球金融風暴,難道真是一場有人導演、有人預謀的大陰謀?也有一些經濟學家並不支持這種看法。許小年認為,美國政治家有改善低收入 者生活狀況的迫切需要、華爾街的銀行家和經紀人無法克制自己的貪欲、主流財經媒體想要描繪一個欣欣向榮的全球經濟,這些都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世界上沒有 誰希望看到全球信用系統癱瘓,進而拖累實體經濟下滑。 “至少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這一切不是技術失誤,而是道德邪惡者故意為之。”

現金換廢紙?

布什政府7000億救市計劃,面對華爾街金融精英創造出來的62萬億美元信用違約(CDS)和600萬億美元利率掉期保險合約,不過是杯水車薪。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直率地評價:“7000億救市計劃不過是拿現金換廢紙。”

華爾街金融危機持續發展,將危及美元世界結算貨幣的地位,這是金融觀察人士們的共識。宋鴻兵的觀點是,美元遲早會崩潰,倫敦、瑞士、法蘭克福都有可能取代紐約的金融中心的地位,國際貨幣體係也將發生重大變化。

“美元崩潰,難道我們就能相信歐元嗎?從1971年到現在,世界範圍的信用貨幣體系總共不過37年而已。人類也許是在進行一次空前的貨幣試驗,而試驗的效 果還有待時間去驗證。比起人類實踐了數千年的黃金貨幣而言,信用貨幣的時間還太短。斷定美元這一純粹信用貨幣體系一定能維持下去,也許有點過於樂觀了。這 一切最終還是要由全球金融危機惡化的速度與廣度來決定。”

美元之後的下一個貨幣是什麼? “歐元之父”蒙代爾最近建議應該實行供應決定型的貨幣政策。蒙代爾認為,現在的貨幣發行是需求拉動型,就是有多少債務發行多少貨幣,供應決定型則是有多少黃金發多少鈔票。

早在1983年,格林斯潘就寫文章論證過黃金重拾貨幣功能在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政治意願。 “掌握全球結算貨幣鑄幣權的美國當然不會有這個意願,但問題是全世界都拒收美元它怎麼辦?到時候它這個遊戲就玩不下去了。”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也認為華爾街整個危機過後,國際貨幣體系必將產生巨大變化,但不可能再是單一貨幣的時代。 “我把這種變化稱之為改善,而這種改善的方向必然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

湯敏認為,應該對國際貨幣進行約束,設計自動調節機制,防止這些貨幣的價值大起大落。但他同時認為,黃金不會成為國際貨幣,因為如果實行黃金本位,現代國家的貨幣政策就沒有了,一國貨幣的自主性不復存在,“哪個國家願意這麼做?”

“這次危機,戰術上說我們顯然是損失了。但從戰略上講,這對中國意味著極大的機遇,也可以說是百年未遇的機遇。以前不管是WTO還是國際貨幣體系,都是人 家製定好規則了我們跟著去玩。現在我們就可以參與到新貨幣體系規則的製定中去,中國應該在規則的變化中拿到一定的話語權,至少拿出我們的方案來。”

“美元再爛,也沒有其他貨幣形式可以取代它。這一點,只需要認真研究下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時,美元並未崩潰的詳細原因,就不難得出結論。那時候的諸多因 素,現在並沒有太多改變。”許小年認為,世界上今後也不會有完美的金融體系,“美國這次的危機既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也不可能是最後一次。這就像人類學 會了使用火,火災就從來沒有斷過。”

至於如何提高美國現有金融體系的“防火災技術”,許小年給出了三點建議:一是貨幣供應不能過於放任,不能超過實際經濟需要太多;二是加強對金融機構,特別是對對沖基金的監管;三是改善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改變金融機構經理人的收益和風險不對稱的狀況。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盧波肖強

2008年11月8日星期六

金沙告急賭場前景不妙,小心澳門經濟爆骨牌效應

中評社香港11月7日電/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在最新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所的一份財務報告中指出,其債務水平已上升到超過最高槓桿比率,意味着該公司無法執行重大的集資舉措,從而要推延一些發展項目。集團表示,在某些情況甚或不能集資,從而威脅到其經營出現“持續的憂慮”。

  澳門日報報道,該報告令市場憂慮賭場現金流量減少,因拉斯維加斯金沙正進行其最大的擴建項目。拉城金光大道連續八個月賭收下跌,另一方面,近 1,700萬美元打造的新加坡項目,集團在澳門和賓夕凡尼亞州亦有項目。受消息刺激,金沙股價在開市後應聲下挫,外電指出,美國上午九時四十四分,金沙股 價跌2.51美元或22%至9.15美元。

  有澳門建築業者反映,衆多博彩項目亦有推延的跡象,近日更有承建公司收到博企要求立即裁員的通知。

  同比跌3.5% 較九月增25% 十月賭收離奇反彈至89億?

  近月全球賭業風雨飄搖,博企頻頻“撲水”顯見市場信心動搖。評級機構穆迪將未來十二至十八個月的亞太區博彩業評級展望為“負面”,更指澳門博彩業前景最暗淡,因內地收緊自由行,加上同行競爭激烈,令部分博彩公司毛利及現金流受壓。

  出乎意料的是,有境外媒體透露,十月澳門賭收或將達89億,雖較去年同期的92.2億倒退3.5%,是連續第二個月下跌,但卻在九月賭收70.8億的基礎上大幅反彈25.7%。對此,政府有關方面暫未作評論。

  本地學者認為,倘自由行政策不再收緊,全年最差表現已在九月反映。但受到內外經濟氣候轉差,今年首八月的高峰期恐難再現。

  博企找到適應策略

  統計局公佈九月賭收為70.8億,率先拉開環比負增長0.8%的序幕。正當市場預期十月賭收會在70億水平徘徊時,有消息透露,十月賭收會較九月大漲25.7%至89億。

  理工社會經濟研究所教授曾忠祿認為,九月起港澳遊分家,賭場、中介人等尚未適應。十月賭收倘大幅回升,相信因各方已找到適應市場變化的方法, 克服障礙。但即使未來賭收回升,也不會再像過去般高。一方面是全球經濟轉差,另一方面是內地經濟放緩,地產、股市縮水,大賭客也減少;再者,珠三角企業倒 閉也影響廣東旅客來澳意慾。

  曾忠祿表示,首八月賭收大幅增長,引起內地關注資金外流,影響內地投資與消費。同時,病態賭徒增加亦衝擊社會。最近一兩年,內地對境外賭博關 注不斷增加,因負面訊息屢傳,未來應加強防治病態賭徒。博彩企業亦應在新形勢下作出調整,再按過去的發展模式,可能又會引來更多收緊措施。博企應側重“休 閒娛樂”,不宜再強調貴賓廳榮景,畢竟博彩業發展不是“雙贏”,對內要加強成本管理。

亞太賭業營運添壓

  穆迪最新報告指,亞太區博彩業運營壓力與日俱增,主要因為宏觀經濟放緩導致可自由支配開支減少、監管法規的變化,以及個別市場競爭激烈,令受評級博彩公司在管理大型收購或資本支出方面面臨挑戰。

  報告指,由於內地收緊自由行政策,加上本地競爭激烈,澳門博彩業者正面臨最嚴峻的前景。此外,台灣、泰國、越南及日本博彩業逐步開放,新加 坡、菲律賓和印尼的大型綜合娛樂城即將在二○一○年陸續開幕,均帶來潛在競爭。但仍未對澳門、澳洲或馬來西亞帶來即時威脅,因為新博彩設施最快二○一○年 才投入服務;澳門目標客戶與其他地區不同,澳洲和馬來西亞賭場主要依賴本地客。

  年關將至建築業無工開

  一場金融海嘯,令宏調下的澳門經濟內外交困。大型外資項目延期、私人項目銳減,加上“年關”在即,建築界憂“魚缸效應”,行業在外圍未解凍前已“凍死”,冀政府盡快推出政府公共工程,免出現“追數”潮。

  有建造業者表示,收緊自由行後,旅遊博彩業表現應聲下滑,加上當局中止置業居留政策,樓價大跌,投資氣氛觀望,私人地產項目亦相對減少。如今又逢金融海嘯衝擊,大型外資建造項目延期,多月無工開的情況漸趨普遍,有建造業者年來並無接到工程。

  有業者直言,即使政府未來增加公共工程投入,但競投、行政審批需時,最快也要一年半後才“有工開”,建造業可能早已“凍死”。回顧歷次經濟下滑,最先受失業威脅的是建築工人,建造業除容納大部分基層、低技術本地工人,且能帶動多個周邊行業。

  建造業者建議農曆“年關”到來前,盡快推出政府公共工程,穩定建造業心理關口,避免出現“追數”潮,從而引致骨牌效應,穩定就業市場。

  自由行鬆綁 恢復置業居留

  業界亦期望當局爭取自由行鬆綁,透過增加遊客,帶動零售消費市場抵禦金融海嘯衝擊,帶動旅遊周邊行業,刺激內需;重啟置業居留政策,估計每年 可吸引約二千個投資個案,為澳門房地產業帶來穩定客源,一來可吸引外來資金,紓緩金融信貸緊張情況,二來增加遊客和外來投資,回復和穩定私人樓宇投資信 心,帶動澳門建造業及周邊行業。按現時樓宇投資市場與本地住宅市場的分佈,相信自由行和置業居留鬆綁,不會推升樓價。

  地產代理:“下一個會輪到自己?”

  資金撤離、退租頻頻,澳門房地產市場快速進入嚴冬期。市場觀望、樓市淡靜,數月前才開業的地產舖,已貼上招租告示;本來有兩個銷售點的,因沒生意而結束其中的一間。“下一個會輪到自己嗎?”同樣的憂慮已困擾大部分地產代理。

樓價急跌打擊信心

  大地物業東主謝康強說,受金融海嘯的衝擊,行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1,300多呎住宅單位,短短數月內價格由400多萬跌至200多 萬,跌幅達 50%。雖不少新樓呎價已回落至1,600-2,500元水平,一般中檔三房廳單位賣價100-200多萬。部分客人本有意置業自住,但因對 前景信心不足而採取觀望態度,置業計劃由十月推遲至十一月。

  謝康強說,內地開始盤活房地產,亦有意支持澳門鞏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地位,希望澳門政府參考內地的做法,降低購置物業印花稅、契稅、房屋稅 等稅費;讓地產代理行僱主參與社保,一旦失業亦有保障;建議政府吸取香港八萬五居屋政策的失敗教訓,重新制訂符合澳門現狀的置業居留政策,吸納更多資金及 人才;適度放寬自由行,推動相關行業消費。

  增企業信貸度難關

  有投資人士表示,大型外資代理公司已因生意差,分行規模由高峰期的十多家減少至兩三家;澳門代理行亦因經營慘淡陸續關閉,行業將釋出大量勞動 人手。房地產代理入行門檻參差,隨着行業因金融海嘯經營環境加劇惡化,專業程度不高、文化水平較低、年齡偏大的從業員再就業不容易。

  故希望政府檢討扶持中小企政策,信貸擔保可視企業規模、經營狀況由三十萬增至一百萬;增撥資源、擴大規模辦房地產專業知識培訓;提供心理輔 導,教導危機應變及處理技巧;適當減免房地產交易稅項、完善投資環境,增強投資者及居民的信心;重新制訂置業居留政策,建議把樓宇投資屬性與居住需求分 開,既吸引外來投資者,亦不會對澳門真正有置業需求的人構成太大影響。

source: 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年11月4日星期二

擴大內需來彌補外貿出口的損失?

曹Sir:
中國已動用財力回購在港上市嘅H股,令香港股票上周二開始止跌回升,透過刺激H股股價上升穩定A股股價,A股市場尋底已開始。同美國唔同,美國股市下跌係因為經濟發展已到強弩之末,呢場金融危機將導致經濟危機,美國政府動用咗7000億美元救市,估計可穩定二至四個月,之後美國政府需要再攞多7000億美元救市,估計再可穩定一至三個月,直到連推出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都起唔到作用為止,情況有如1990年日本。反之,中國响呢場金融危機中,雖然出口增長率減少,但內需卻逐漸發展起來,最終令中國經濟可獨當一面,與美國、歐盟形成三分天下局面。

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認為,中國經濟正步入一個經濟周期下行區,就係中國GDP增長率由過去10%以上增長轉為8%甚至7%以下,但响全世界仍算係高速度,一旦適應咗「中速跑」,中國經濟仍可以好起來。反而美國經濟响金融風暴後失業率不斷上升,估計由今年9月份6.3%上升到明年底嘅10%。

曾淵滄:出口股前景不明朗, 經濟發展放緩,中國人會增加消費嗎?

以競選宣言來看,奧巴馬比較左傾,不少評論皆說奧巴馬上台後會全面走向凱恩斯經濟學派的路線,政府直接干預經濟,對內向商人徵重稅,多派福利;對外則採取貿易保護主義,限制入口,以保護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就業機會。
如此一來,對中國的出口工業就是雪上加霜,金融海嘯已經削弱美國人的購買力,如果再加上高關稅,中國的出口行業所受到的打擊會更大。出口行業受損,影響的不單單是製造業,也包括物流業、銀行業及出口股,航空股及海運股也會受影響。

溫總說中國可以擴大內需來彌補外貿出口的損失,但是,內需市場不是這麼容易一下子擴大。中國人節儉的習慣根深柢固,面對金融海嘯,經濟發展放緩,中國人會增加消費嗎?今日深圳、上海街頭已經開始面對消費減少的壓力,如何擴大內需?

東尼:美國大選

2008年11月3日(感謝Johnson)

剛過去的一個星期對香港的投資者來說是一段慘痛的經歷。恒生指數在週一從12,600點大瀉2,000點至10,600點後,稍稍反彈至11,000點收市。在之後幾天卻大幅反彈,直到週五才稍作喘息。

星期一當大家還是信心盡失、絕望的投資者「要錢不要股」的時候,股市大瀉偏偏造就了入市良機。之後幾天卻人人都自稱有入市買貨;我心裏在想,到底誰在大手拋售?

在跌市裏「機構投資者」往往是眾矢之的;基金面對贖回潮、對沖基金被迫清盤等等都是常用的藉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新的空倉把股票賣給原有的空倉,讓後者平倉。

很多買家都想趁反彈獲利回吐,而最終原本買家與投資買盤之間的真實交易頗維持不變。當然,最終股市必定繼續上升,叫買家和賣家都後悔:賣家後悔自己一時衝動而拋售,買家後悔自己信心不足而獲利回吐。

美國大選在今個星期決一生死。現時正值全球金融海嘯的風眼裏,偏偏美國政府把危機處理得一塌糊塗,看來這場角逐的勝負已分。今非昔比,人們對「美國人」這個稱號無復當年的尊敬,而現任總統不負責任的程度簡直無人能及。麥凱恩看來為人正直,如果他當選了或許有望重修美國的國際關係。不過萬一麥凱恩突然來個心臟病發,那麼莎拉·佩林這個既幼稚又缺乏經驗的政客就要上任總統難道要讓她來負責高舉美國這盞資本主義的明燈?

奧巴馬在金融問題上似乎確有一手,背後還有一隊富有經驗的顧問為他提供意見。在哈佛大學的求學生涯奧巴馬已經學藝精湛,在競選過程中更充分顯出非凡的領導才能,有望重振美國人的聲威。他的勝利將會告訴我們,美國仍然是世界人民的縮影。

共和黨是商家的黨派,其勝出往往會令商人們鬆一口氣。不過回歸現實,我很懷疑麥凱恩有沒有本事令股市的升勢持續下去。直到現時為止,所有振興經濟的藥方仍未擊中要害,而麥凱恩在經濟金融方面的知識又實在叫人懷疑。在現實裏,右傾的民主派經常會竭力走向中間路線,而左派又常常過份偏向中間路線,結果就是左派往往變成右派,右派變成左派。

克林頓時期就是一個好例子。出色的經濟政策成功令對外貿易和國內財政雙雙錄得盈餘。同樣地,在貝理雅「新工黨」的執政下,工黨以社會主義為名,保守派政策為實。追溯至1929年大蕭候時期,美國在總統羅斯福(又一民主黨員)的帶領下,成功走出了經濟崩潰的幽谷。

面對金融風暴,伯南克和保爾森猶豫不決,減息反應緩慢令市場產生錯覺;之後果斷地推出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卻又被軟弱的總統一拖再拖。我們從日本的經驗看見,過低的利率令投資者無了期地持有資產;其實「適中」的利率反而會迫使把持不住的投資者拋售手上的資產,從而刺激經濟。不過話說回來,現在加息卻可能會弄巧反拙,令置業者更加不願意入市。

如果奧巴馬勝出了大選,市場將會有負面的反應,美國股市可能會進一步下跌。要是這真的發生,這反而是一個入市訊號。我相當肯定,美國經濟在奧巴馬的領導下一定會成長而股市一定會獎勵投資者。

常言樓市是美國經濟問題的癥結。我恐怕樓市的崩潰已經吹到就業和消費,最後很可能會蔓延至亞洲,禍及中國和香港。

我希望美國新總統會對經濟問題作出積極和有建設性的反應 - 最好在星期三就有所行動。

2008年11月3日星期一

熊巿三期已至, 見底言之尚早

容永剛

恆生指數出現插水式下跌,投資者不計價格抛售資產,但最後一周又大幅上升11%,成為去年八月以來升幅最大的一周。波動之大,令人有驚心動魄之感。投資者會問,上周恆指曾見10,676點,是否就是熊市的底部?目前仍有待觀察,無疑市場已展現了一些正面的訊息。

壞消息會繼續釋出

熊市第三期恐懼性抛售已經出現,大部分被迫倉和要套現的人已經離場。熊市中消息和市場走勢的互動可給予的啟示不外乎四種。
其一是壞消息出現,市勢下跌,是熊市中很正常的現象。如當日美國各大銀行宣佈錄得巨額虧蝕,以及雷曼和中信泰富出事時,股市大幅下跌作收;
其二是好消息出現,市勢卻仍然下跌,如上月美國政府通過七千億美元的救市方案,仍無補於事,股市跌個不休,是市場人心虛怯的表現,說明大市還未見底;
其三是好消息出現,市場給予正面回應,本周溫總理支持香港度過金融海嘯的講話,以至美國信貸市場解凍的消息,均導致股市上升,是人心向穩的表現,但不能導致熊市見底的結論。

杜氏理論中的熊市第三期,人心日益低落,市場上不利消息頻傳,越來越多人不計成本抛售股票。質素不太好的垃圾股率先領跌,然後是二、三線股,最後是優質股票如匯控、長實、工行等都被大量抛售,這種情況已經出現。未來一些日子,肯定還有不少壞消息披露,好消息絕對不會立即成為主流。要觀察熊市是否真正見底,必須特別留意是否有第四種情況出現?就算壞消息繼續出籠,但市勢不跌反升。當所有壞消息出來之時,熊市往往就悄悄結束,利空出盡,就是否極泰來的時候了。這個觀市法頗為準確,請大家注意。

大巿已現回穩跡象

今後一兩個月,壞消息陸續有來,大市很有可能再下試低位,投資者大可觀察其下調時的反應。如果低位可以守住,並出現強力的支持,就能夠確認10,676點是這次熊市的底部。猜頂估底很困難,也不必硬去猜估,目前說熊市見底言之尚早,應該說市場已出現一些回穩的跡象。如果手上貨太多者,應在恆指升至20天平均線,在15,000點左右趁機減些磅,即使是熊市已見底也不要緊,上面蟹貨甚多,很多人想見高套現,市況不會直線上升,賣掉了也大可以在低處補回。

過去每次房地產和金融市場大跌,都是一次財富再分配和大洗牌,今次似乎很不一樣。我在書展開財經講座的時候,一位聽衆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他說這次金融海嘯沒有贏家,人人都輸錢,究竟錢都去了哪裡?不錯,這次金融海嘯中幾乎任何資產項目都叫跌,股票、房地產、債券、石油、黃金、商品……美國銀行和企業也損失嚴重,無一倖免,似乎沒有人是贏家。我認為贏家還是有的,錢都被美國那些在過去十多年來先使未來錢的人用掉了。

過度借貸定時爆炸

美國政府鼓勵人民借錢消費,去年底全美家庭負債已達14萬億美元,平均每個家庭有13張信用卡,每賺100元花費106元。當房屋價格不斷上升,問題不會很大,反正加押房子增加貸款就可以了。美國抵押證券化票據(CDO)等金融衍生工具不斷創新,賣給全世界投資者,換來了源源不絕的資金,令美國進入了可以不查信用、免首期貸款買樓的時代,消費者可以隨意簽卡,盡情享受。過度借債是美國經濟中一個巨大的定時炸彈,一直為人詬病,相信沒有人事前能夠預料得到,一旦“爆煲”殺傷力會是如此巨大。

或者可以這樣說,美國人過度借債是這次金融海嘯的根源,房地產價格下跌是起因,金融衍生工具出事是導火線,不救雷曼是第一張倒塌的骨牌,靠全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埋單是最後結果。這次金融海嘯暴露出美國消費文化嚴重的危機,表現在美國人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先使未來錢的習慣。災難到來,滿眼頹垣敗瓦,美國需要全球各國聯手打救,這是否一個超級大國開始衰落的象徵呢?歷史將會回答這個問題。

用滙控觀察港股熊市, Re-Test支持位

曹sir系未留意熊市幾時結束呢?

2008/11/3
奧巴馬上台後,只要唔延長美國減稅方案,明年12月31日止美國股息稅已自然上升 20%、資本增值稅由15%上升到20%,上述兩點皆不利明年美股表現。唔少投資者趁2009年未來臨前,响2008年12月31日前減持,只有咁樣才可享受15%資本增值稅,此乃道指10月10日見7882點嘅背後理由。上周道指被過分拋售引發反彈,能否突破前高點即10月4日9794點?本周可留意。如升破9794點,11月短期可睇好。無論如何,2009年1月21日之後,美國再唔係投資者值得留戀嘅國家(英國亦一樣)。美股10月10日開始反彈,只因道指過分拋離200天線(11697點),如今向其靠攏而已.

利用滙控與恒指關係觀察熊市
恒生指數又點睇?家吓已拋離250天線(23395 點)好多,亦可支持一次大反彈,例如接近或略破50天線(17756點),完成a、b、c反彈浪。另一方面,去年10月開始嘅下降通道今年9月失守(15500點)後出現大跌【圖】,至10月27日10676點係咪見底? 我老曹木宰羊。上次熊市結束前,滙控(005)响2002年10月7日見78元後反彈上2002年12月2日92.5元,再回落到2003年4月1日79.5元,唔再創新低,才結束港股上一次熊市。同期恒指2002年10月10日見8772點,反彈至2002年10月3日10246點,再回落2003年4月25日見8331點新低,才結束呢個熊市(即滙控較恒指先一步見底)。


利用滙控與恒指之間嘅關係,即假設上周滙控75元已見底,反彈到100元以下將遇阻力再回落,如明年4月滙控股價仍不低於75元,港股熊市才有機會結束。我老曹上述分析,應可回應大部分人嘅疑問:10月27日恒指10676點見底未呢?















2008/11/1

過去歷史低位必需Re-Test。10676點必須面對考驗,企得住再算。通常需要五至七星期。即五到七星期內恒指唔再創新低,10676點先算係強力支持;即最早明年1月,最遲明年3月先知道本周10676點係咪見底(只有1987年10月股災,Re-Test喺三十四個交易天後便出現)。投資者唔使估底,只需等候Re-Test便可。如喺五至七星期內恒指低於10676點,即最近幾天只係一次強力反彈。有咗呢個武器,你便唔使加入估底行列。

2008年11月2日星期日

梅鐸憂奧巴馬加劇金融危機

2008-11-02

「民主黨貿易保護打擊全球化」


【明報專訊】金融海嘯雖令奧巴馬(相關)選情看漲,入主白宮在望,但全球媒體大亨梅鐸卻在選戰前夕表示,擔心若奧巴馬贏得後天的大選,全球金融危機可能惡化。梅鐸接受旗下新聞集團子公司《澳洲周末報》訪問時直言,若民主黨控制白宮和國會,施行保護貿易政策,將是「全球化的一個真正挫折」。

威迫中國改變匯率恐招報復


梅鐸向來右傾,旗下媒體都支持攻伊,但《澳洲周末報》並沒提及到底梅鐸支持奧巴馬還是麥凱恩。梅鐸表示,他不知道奧巴馬團隊一旦上台,是否會履行所有民主黨揭櫫的既定政策,承認「總統上台後的作為,不一定跟競選時的政見一樣」。不過他警告,國會中部分美國民主黨議員,正鼓吹加強貿易保護主義,這可能招來中國報復,危及國際貿易

梅鐸說:「過去3、4年來,一些民主黨人威脅,若中國不改變人民幣匯率,就會採取行動,例如向(中國進口商品)增加額外關稅……若此事真的發生,將引發報復行動,也必會嚴重傷害全球經濟。」奧巴馬上周中曾以強硬措辭,警告中國「必須停止操控匯率」。

轟奧「退稅」措施派糖無助挽經濟


梅鐸警告,美國保護主義上漲,「將加劇世界金融體系和貿易體系的矛盾緊張,最終傷害就業。我並非說這些將會發生,但我們正處於一個危險時期」。梅鐸在訪問中還批評奧巴馬倡議的稅務政策,諸如給大部分工人「退稅」。他質疑奧巴馬的所謂「退稅」,本質就是給毋須交稅的美國人派錢。

梅鐸說:「四成美國人口根本不用納稅,他(奧巴馬)如何給他們減稅呢?但你可以給他們送上一張福利支票。奧巴馬就承諾了給他們派糖500美元。但這500美元很快就會用完,這根本不足以令經濟扭轉劣勢。」他表示不贊成「將共和黨人趕下台就能自動刺激金融市場」的說法。「某程度上,當前的危機,是超出了政客的能力範圍以外。你會發現政客可以做的都非常有限。他們可以令情況更糟但卻不能令這停止。」

9月中爆發的金融海嘯,令到原本在9月初黨大會後民望開始帶出的麥凱恩聲望驟跌。《經濟學人》早前一項調查顯示,問及哪一黨更能處理經濟問題時,47%相信民主黨,信共和黨的只有34%。《經濟學人》直指,奧巴馬的選情明顯因經濟危機而受惠。

金融海嘯的前因後果,一般選民未必能夠輕易明白,但面對眼前爛攤子,最容易的解釋自然是布殊政府無能。但奧巴馬提出的經濟主張能否有效重振經濟,其實不斷被質疑。在衰退陰霾不散下,奧巴馬常將「為95%美國人減稅」的口號掛在口邊,但其實並非完全準確,有美國傳媒就指出,根據奧巴馬提出的稅務政策,真正受惠的是國內95%有孩子的家庭,又由於美國三分一的家庭其實毋須繳交聯邦稅項,即必然會有選民會被加稅。麥營最近就是抓住這一點,質疑奧巴馬的稅務政策,實際是搞財富再分配,把中產階級納稅者的錢分給毋須繳稅的窮人。

《經濟學人》﹕麥削減利得稅有助經濟


至於麥凱恩提出稅制改革,則是保守派傳統的一套﹕透過給企業稅務優惠,製造本地職位,從而增加打工仔薪水,但這亦刺中不少美國人的要害——政府給予「邪惡」企業優惠,這亦成為奧巴馬攻擊他的機會。

比較推銷手段,奧巴馬無疑稍勝一籌,但《經濟學人》認為,麥凱恩提出的稅務措施,包括削減資產增值稅、利得稅,以及讓企業即時從資產值中扣除機器成本,都能夠鼓勵企業家投資,長遠而言有利經濟增長;相反,奧巴馬的稅務改革對有錢人「開刀」,則會打擊他們的投資意欲;他選擇給低收入人士稅務優惠,亦可能減低他們的工作動機。彭博通訊社一篇署名文章的標題甚至聲稱,「贏的是麥凱恩的經濟計劃,即使他競選落敗」。